地震是一種極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它在瞬間可以摧毀一切。然而,由于地震發生的機理復雜,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能夠全面描述地震的經驗模型,其預測和預警一直是個世界性難題。
為了突破傳統地基監測的局限,我國研發了張衡一號衛星。01星已于2018年2月成功發射入軌,取得了一系列高質量科學觀測和研究成果。它通過在衛星軌道上觀測地震發生前后的電磁信號變化,為地震監測和預警提供基礎數據。它的成功發射,使得我國首次實現對全球地磁場和電離層環境的系統觀測,逐步構建起我國自主的地球基本磁場模型和電離層模型,為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安全戰略提供服務。目前在軌運行正常,在繼承其技術狀態的基礎上,“張衡一號”02星于2025年6月14日發射。02星優化了載荷配置,探測物理量更豐富。兩顆衛星在同一軌道平面的不同相位進行協同觀測,可有效提高觀測的時空分辨率,更充分滿足衛星的應用需求。
衛星將對全球電磁場、電磁波、電離層、中性大氣層的相關參數開展準實時監測,捕捉地質活動與人類活動引發的電磁異常、大氣層中雷暴與閃電活動等信息,有效提升我國對地震、海嘯、火山活動、雷暴等重大自然災害的早期感知、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能力,為應急管理、資源測繪、通信導航等行業提供數據支撐。
(作者:王豪、張未、張曉寧 圖片來源: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把關專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研究員 賈陽)
來源: 中國航天報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