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學家梁思禮的小故事 也許你不知道,戊戌變法領袖之一梁啟超不僅是一位聞名遐邇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民國“最強爸爸”,他為新中國培養出了三位科學家。其中,著名導彈和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是梁啟超鐘愛的小兒子,他的一生都在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而努力奮斗。
“愛國”是梁思禮從梁啟超那里繼承下來的最寶貴的東西。這顆“祖傳”的愛國心促使梁思禮在1949年9月,義無反顧 地登上了駛向新中國的“克利夫蘭總統號”,開啟了報效祖國的旅程。
上世紀50年代末,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國航天事業艱難起步,梁思禮面臨的是導彈研制的窘境:除了錢學森之外,大部分人的導彈知識儲備都是空白,實驗設備更是出奇的簡陋。但和其他第一代航天人一樣,梁思禮并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迎難而上。
1956年春,梁思禮參加了黨中央、國務院主持的十二年科學規劃的制定工作,并參與起草噴氣技術,即導彈和火箭的部分。
由于梁思禮自動控制專業知識扎實,學習能力強,很快,他成了五院的技術骨干。而且,他一人擔兩職,既負責導彈控制系統的仿制,又主動承擔了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
在梁思禮和研究人員的不斷圍攻之下,一個接一個的“技術高地”被攻破。1965年,被任命為中近程導彈改進型號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的梁思禮,帶領大家成功研制了導彈全慣性制導系統,從此導彈擁有了辨別方向的眼睛,其命中目標的準確率大幅度提高。隨后,我國第一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液體地地導彈也發射成功,這里同樣蘊含著梁思禮的一份辛勞。
梁思禮特別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哪怕一個小小的故障,他也能通過大量分析計算,準確找到發生原因。
1967年,首批東風二號戰斗彈抽檢飛行試驗中,兩枚導彈姿態不穩,接連栽跟頭。后來,經過縝密分析,梁思禮找出了故障所在,原來是工人在裝配水平陀螺儀修正電刷時,少擰了1.5圈的固定螺絲,導致電刷壓力不夠產生的。1974年11月,長征二號火箭發射返回式衛星失敗,原來是穩定系速率陀螺的輸出電纜中斷了一根導線,導致控制系統失靈……
失敗是成功之母,多次試驗失敗讓梁思禮學到了不少東西,也讓他開始思考如何將火箭研制工作做得更好。他深刻地意識到,質量和可靠性是研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后來,他提出,“質量可靠性是設計出來的、生產出來的、管理出來的,而不是檢驗、實驗和統計分析出來的;實際上,真正要提高可靠性,就要在整個研制過程中解決每一個工程技術問題”,并提出有中國特色的、極小批量的全面質量理論相關原則。梁思禮開創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學”給我國長征火箭成功發射提供了有力保障。
1981年,梁思禮被任命為第七機械工業部總工程師。同年他又被任命為通用測試設備總工程師,負責航天部通用計算機自動化測試系統的研制工作。四年后,這一項目取得圓滿成功。
梁思禮最喜歡的名言是蕭伯納的“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由我們暫時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后交給下一代”,所以,即使后來退居二線,他也不忘為航天事業貢獻余熱。他重新站上了講臺,致力將航天的火種傳遞給下一代。
來源: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