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吃出了“副作用”,是很多心臟病患者最擔心的問題,但下面這個患者的經歷卻是“虛驚一場”:

這是位60多歲的大娘,1周來反復胸痛,在門診查了一個冠狀動脈CTA顯示:心血管重度狹窄。醫生考慮是心絞痛發作,住院用幾天藥后準備做個心臟造影。可是住院第二天,患者突然出現劇烈頭痛,太陽穴和頭頂脹得不行,整個人坐立難安。家屬害怕了,趕緊去找醫生,質問這是不是吃藥吃出了“副作用”,把腦子吃壞了?

醫生卻勸患者家屬不要太緊張,說這頭痛可能和心臟病藥物有關,是吃硝酸酯這種擴血管藥引起的,但它并不會留下后遺癥。這種藥在擴張心血管的同時,個別患者的腦血管也會跟著擴張,從而引起頭痛,停藥后就會慢慢好轉。可家屬卻將信將疑,非要查個頭CT看看究竟!不出醫生所料,頭CT沒有發現異常,停了兩天擴血管藥物后頭痛果真消失了。

其實,心臟病患者在服藥期間常出現這2種不舒服,并不是嚴重的副作用,處理起來也很簡單:

1.頭痛頭脹

冠心病患者存在心血管狹窄,需要使用硝酸酯這類擴血管藥,它通過釋放一氧化氮,使心血管平滑肌松弛,從而來擴張血管,改善心肌供血。但很多患者的體質對擴血管藥過于敏感,不止讓心血管擴張,頭部血管也會擴張,從而引發頭痛。此外,硝酸酯類藥物可能會影響血壓波動,如果血壓波動過大,也會引起腦供血壓力不穩定,造成頭痛。

常見的硝酸酯類藥物有硝酸甘油、硝酸異山梨酯等等,頭痛的發生率一般為20%-30%,女性更為多見。這種頭痛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在停藥2-3天后可以自行消失,也可以多喝水加速藥物代謝排出體外。癥狀嚴重的話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非甾體類藥物止痛。需要強調的是,硝酸酯類藥物是心臟病治療的基石,能吃還是要吃。如果這種頭痛輕微、能夠忍受,有些患者繼續服用1-2周后會逐漸耐受,癥狀也就消失了。也嘗試從小劑量開始服用或者選擇緩釋制劑,也都有幫助。

當然,如果出現嚴重頭痛無法緩解,也要小心腦血管疾病的可能,及時完善頭CT等檢查進行排除才能放心。

2.皮膚淤青

很多冠心病患者服藥期間,身上常常發現一片片的淤青瘀斑,輕輕磕碰就會出現。有人說這是吃活血藥把血管吃脆了,如果不停藥就有引發胃出血或者腦出血的危險!嚇的很多患者趕緊把藥給停了。

真有那么嚴重嗎?

治療冠心病常用的抗血小板藥就是“真兇”!比如阿司匹林、替格瑞洛都可能誘發這種現象。因為血小板過度聚集形成血栓是冠心病加重的重要原因,患者因此需要終身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來抑制血栓形成。但血小板也是身體重要的傷口修補工具,當身體受到輕微碰撞或擠壓而損傷時,血小板可以迅速聚集形成血栓封堵傷口,防止血液滲出到血管外。如果服用了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血小板這種修復作用就會被抑制,血液很容易滲出到周圍組織中,形成我們肉眼可見的淤青瘀斑。

如果只是偶爾出現小面積淤青,我們可以繼續服藥觀察,沒有必要停藥。只需在服藥期間定時監測凝血功能和血常規有無異常即可。但是在淤青剛出現的24小時之內可不能熱敷,這樣反而會加重出血。如果出現嚴重的出血事件,比如黑便、眼瞼或者嘴唇發白,血常規里血紅蛋白或者血小板明顯下降,甚至是肉眼可見的器官出血不止,那就得立刻去醫院接受治療,在醫生指導下停藥減藥,或者是病情穩定后選擇吲哚布芬、氯吡格雷這些出血風險更低的抗血小板藥。

我是心血管內科張醫生,如果喜歡我的科普文章,就請點贊吧!還可以轉發這篇文章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朋友!關注我還可以看到更多心臟病的健康知識!

來源: 心血管內科張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