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不僅是身體的一種自然反應,更是上天賜予我們的天然保健方式。

夏天出汗對人體有很多好處。夏季高溫,人體會產生大量熱量,通過出汗可以排出多余的熱量,幫助人體散熱,起到降溫的效果,有助于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使身體感到舒適,防止中暑等相關疾病的發生。


本期薦書,一起閱讀


《解密夏季健康“殺手”熱射病》
作者:李依,周平,楊子含主編
出版發行: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4
ISBN:978-7-5770-1291-9
內容提要:本書參考熱射病的專業文獻及診療指南,對熱射病的診治、預防等方面做詳盡描述。本書采用淺顯易懂且簡潔的方式編寫,包括漫畫、經典故事、網絡流行語言等形式將熱射病的相關知識普及給大眾,是一本兼具“專業性”及“趣味性”的科普書籍。

《夏季的科學》
作者:(阿)瓦萊里婭·埃德爾斯坦文
出版發行:東方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
ISBN:978-7-5207-1043-5
內容提要:防曬霜是如何工作的?你為什么在炎熱的天氣里出汗?球迷為什么要讓你冷靜下來?海市蜃樓是什么?為什么夏天蚊子叮得那么厲害?……在這本書中,你會發現這些問題以及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帶來的許多其他問題的答案,你會發現一些關于炎熱和夏天的非常有趣的事情。


夏季出汗

不過,每逢盛夏時節,光照最強、氣溫最高,人體也更容易感受到灼熱,隨之會有出汗明顯增多的情況。

夏天出汗多本是正常現象,但對于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來講,持續出汗過多引發的體液電解質紊亂,尤其是低鉀血癥,會導致心血管事件,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1]。

夏季出汗過多可能是以下情況:

生理性因素
1.高溫環境暴露、劇烈運動產熱、衣物透氣性差或過厚導致的體溫調節性排汗;
2.攝入辛辣食物、熱飲引發的味覺性出汗;
3.孕婦因基礎代謝率增高出現的代償性排汗。
內分泌疾病
1.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引發代謝亢進性多汗;
2.嗜鉻細胞瘤導致兒茶酚胺異常分泌引起多汗;
3.更年期潮熱伴發的激素波動性出汗;
4.糖尿病神經病變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出汗異常。
代謝異常
低血糖發作時膽堿能神經興奮性出汗;
肥胖人群由于散熱需求增加等因素導致持續性排汗;
電解質紊亂可能通過影響自主神經功能誘發神經調節性多汗。
藥物影響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抗抑郁藥、阿片類解熱鎮痛藥、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能通過影響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或自主神經系統引發藥物性多汗。

精神因素
1.焦慮癥、驚恐發作等精神心理障礙引起的應激性出汗;
2.社交恐懼癥患者在特定場景下的局限性多汗;
3.情緒劇烈波動時交感神經興奮引發的突發性多汗。
循環系統異常
1.心力衰竭患者代償性排汗;
2.休克早期階段因循環障礙出現的冷汗;
3.體位性低血壓伴隨的自主神經反應性出汗。
感染性疾病
1.結核病等慢性感染導致的盜汗;
2.敗血癥急性期的中毒性多汗;
3.瘧疾發作時的周期性大汗。
原發性多汗癥
1.手部、腋下或足底的局限性多汗;
2.遺傳因素導致的全身性特發性多汗;
3.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導致汗腺分泌功能異常引起多汗。
夏季天氣炎熱
晝長夜短,根據中醫的說法夏季在五行中屬火,對應的臟腑為“心”。
少汗養心,夏季天氣炎熱,微微出汗能夠調節體溫,調和營衛,利于氣血調暢[2]。如不顧養護,因天氣炎熱,經常大汗淋漓,不利于身體健康。

如何應對夏季出汗過多?
1保持身體清潔,勤洗澡、更換透氣衣物。
2選擇棉質或速干面料衣物,避免緊身深色服飾。
3及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如淡鹽水、運動飲料等)。
*夏季出汗流失最多的是水,值得重視的是一定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為口渴時,表明身體已經缺水。隨汗液流失的,除了水,還有部分營養素,如鉀、鋅、鈣、水溶性的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等。如果不及時補充,就容易出現身體疲勞,精神不振,消化不良,甚至中暑。
4飲食清淡,多攝入含鉀蔬果(如香蕉、菠菜等)。
5出汗后及時擦干,避免冷風直吹。
6室外活動避開10:00-16:00高溫時段。
7空調溫度不宜低于26℃,保持空氣流通。
8出現頭暈、心慌等中暑癥狀立即就醫。


*以上內容僅用于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在做出任何健康決策之前,請務必咨詢專業醫療人員。

參考文獻

[1] 占平云,林偉強,金小兵,等.環境因素(溫度,噪聲)對血壓的影響,及高血壓患者血壓季節性變化的臨床管理策略[J].中華高血壓雜志(中英文), 2025,33(02):111-114.DOI:10.16439/j.issn. 1673-7245.2025.02.004.
[2] 梁小雨,郝校鵬,黃璐琦,等.基于“汗為心之液”談汗法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應用與思考[J].中華中醫藥學刊,2025,43(02):194-197. DOI:10.13193/j.issn.1673-7717.2025.02.040.

來源: 撫州市圖書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