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洞人遺址是龍骨山頂部的一個山洞,遺址于1930年發現,1933年和1934年兩度發掘。除發現人類化石外,還發現了石器、骨角器和裝飾品。遺址分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四部分。上室為居住室,發現有嬰兒頭骨碎片、骨針、裝飾品和少量石器,上室中央還有一大塊灰燼。下室為葬地,下窨在下室最深處,發現了許多未經擾動的完整的獸骨架,包括熊、麂子、赤鹿、梅花鹿、鬣狗和羚羊等,計30余種哺乳動物化石。

山頂洞遺址發現的人骨骼化石,代表8個男女老幼個體,古人類學家將其定名為“山頂洞人”,距今約18000年左右(一說2.7萬年),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出土的石器只有25件,還有經過磨制的鹿角,140余件裝飾品。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枚骨針長8.2厘米,針身微彎。骨針的發現,表明山頂洞人已具備用樹葉或獸皮縫制衣服的能力。

這些發現為我們認識智人的發展演化,以及東亞蒙古人種的起源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白蓮洞遺址位于柳州市東南的白面山南麓,距柳江人洞僅3公里,是一個半隱蔽的巖廈式洞窟,周圍動植物資源豐富。遺址洞口朝南,冬暖夏涼,面積有150多平方米,是古人類理想的居所。白蓮洞遺址于1956年發現,經過數次發掘,發現人類用火遺跡2處,出土人牙化石2枚,哺乳動物化石3000余件,石器骨器500余件,陶片若干。厚重的文化堆積蘊藏著柳州先民三萬年的文化信息,記錄了他們從舊石器時代晚期經中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奮斗歷程。

白蓮洞遺址堆積擁有連續完整的地層,其重要意義就在于證實了我國南方中石器時代文化的存在,并為探索中國南方舊石器時代文化向新石器時代文化轉變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證材料。

來源: 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