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恐”頻頻出現在網絡社交平臺上,越來越多的人把“社恐”掛在嘴邊,“社恐”似乎成為了一種社會“流行病”。

那么,“社恐”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社恐”?

據介紹,“社恐”是社交恐懼癥的簡稱,醫學上也稱之為社交焦慮障礙,是指在一種或多種社交或公共場合中表現出與環境實際威脅不相稱的強烈恐懼和(或)焦慮及回避行為,屬于焦慮障礙譜系下的一種精神類疾病。

自稱“社恐”的人群,不一定是真正的“社恐”。社交恐懼癥要滿足相應的行為表現,才能達到該病的診斷標準。

比如,社交恐懼癥的患者在處于令其恐懼的社交情境時一般會有一些生理反應,比如冒汗、心慌、心悸、手抖、呼吸急促等,且因為社交而害怕的感覺明顯影響了個人的生活工作、社會功能。

另外,社交恐懼癥患者面對可能被審視的社交情境時產生顯著的害怕或焦慮;害怕自己的言行或焦慮癥狀引起他人的負性評價;主動回避恐懼的社交情境,或者帶著強烈的害怕或焦慮去忍受;癥狀持續6個月以上。并且癥狀引起患者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教育等其他重要功能的損害。

社交恐懼癥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與遺傳和環境高度相關。假如某個家族中有個社交恐懼癥的病人,那么這個病人的一級親屬罹患同樣疾病的概率會比普通人高2倍至6倍。除了遺傳因素外,以下幾種情況往往也會容易導致社交恐懼癥

1.缺乏社交鍛煉

社交的技能并不是天生就能掌握的,因此,社交恐懼癥的產生與缺乏社交鍛煉有一定的關系。

2.完美主義人格

不少完美主義者在社交中都會以自我為中心,并希望能夠掌控他人對自己的印象,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常會表現得十分完美,這類人是最易罹患社交恐懼癥的。

3.自我貶低

有些人因過度在意社交的標準,因此在社交中常常被條條規矩所束縛,并強迫自己達到社交的標準,若自己未能達到標準,就會產生自我貶低的心理,嚴重時還會使人缺乏自信心或誘發社交恐懼癥。

注:圖片源自網絡,僅作為科普素材,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來源: 科普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