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劃龍舟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起源于古代民間為紀念屈原而舉行的活動。比賽時以擊鼓節奏統一劃槳速度,多支隊伍在江河湖海中競速,場面激烈壯觀。此習俗現已成為國際性體育賽事,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龍舟運動作為展示項目亮相東京奧運會。

端午龍舟

劃龍舟是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俗活動,通常在農歷五月初五舉行。

龍舟船體多選用優質杉木或柚木打造,長度約12至18米,船身細長,飾有龍頭、龍尾,船首安裝精雕木質龍頭,船尾豎起高翹龍尾,整船形似蛟龍出水。

每艘龍舟可容納20至80名船員,分為鼓手、舵手和劃手三個角色:鼓手立于船頭以節奏鮮明的鼓點指揮全局,舵手在船尾掌控木質長櫓調整方向,劃手們則分坐兩側按"起槳-推槳-收槳"的標準動作奮力劃行。


本期薦書,一起讀書

《端午》
作者:蘇槿文字, 蕭三閑插圖

出版發行:五洲傳播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

ISBN:978-7-5085-4567-7

內容提要:本書不僅介紹端午節的風俗、美食、傳說、歷史、傳承,更通過精美插畫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端午節的魅力。讓讀者不僅了解端午節的歷史淵源、傳承發展,還能了解一些跟端午節有關的詩詞經典、傳統習俗。

《漢族·龍舟競渡端午節》
作者:蕭袤撰文, 賀旭繪畫, 胡丹譯

出版發行: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時間:2015

ISBN:978-7-5562-1397-9
內容提要: 本書以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及其流傳已久的動人傳說故事為藍本,進行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創作。同時,通過圖畫書這種契合兒童心理特點的獨特表達方式,以兒童為本位,對各民族的美麗傳說、風情習俗、節日來源等進行形象描繪,展現在歷史的進程中,我們的民族表現出的堅強品格。


經過兩千余年發展,龍舟競渡已從祭祀儀式演變為兼具文化內涵與體育競技的綜合性活動[1]。

在嶺南水鄉,龍舟多以紅黃為主色,船身裝飾鎏金描彩的八仙過海圖案;江浙地區則偏愛青綠底色,雕刻精細的云雷紋彰顯吳越古風。

現代國際賽事中,國際龍舟聯合會制定了統一標準:比賽龍舟長12.39米,重250公斤,22名選手需在500米直道競速中展現爆發力與協調性。

劃龍舟的健康意義

1 提升體質

劃龍舟需調動全身肌肉協同發力,強化手臂、腰腹及下肢力量,增強身體協調性與耐力。

2 優化心肺功能

高頻率劃槳促進血液循環效率,提升攝氧能力,長期訓練有助于預防慢性疾病。

3 調節情緒

戶外水域活動結合競技氛圍,刺激多巴胺分泌,緩解精神疲勞,激發活力。

4 培養團隊意識

統一節奏與戰術配合,強化成員信任感,提升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5 時代價值

增強龍舟文化認知,激發龍舟文化認同,促進龍舟文化傳承[2]。

龍舟觀賽注意事項

1 注意防護

避免靠近水域護欄,選擇視野開闊的高處觀賽,防范人群推擠風險。
2 防暑降溫

穿戴防曬衣帽,攜帶便攜風扇或降溫貼,及時補充電解質飲品。

作為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龍舟運動不僅出現在汨羅江、西江等傳統水域,更成為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每年端午期間,從洞庭湖畔到珠江三角洲,從海外唐人街到瑞士琉森湖,激昂的龍舟號子與震天的助威吶喊交織成獨特的文化景觀。

這項運動所蘊含的團結協作、奮勇爭先精神,既傳承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古老祈愿,也賦予了"同舟共濟、激流勇進"的時代新義。


*以上內容僅用于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在做出任何健康決策之前,請務必咨詢專業醫療人員。

參考文獻

[1] 于泳濤,姜志遠,任海.中華龍舟國際化發展探索[J].體育文化導刊,2024,(01):29-34.

[2] 時磊,陸小黑,陳連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歷史演變的內在邏輯與價值意蘊研究——以龍舟文化為例[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04):468-474.

來源: 撫州市圖書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