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30年,抑郁癥狀將成為世界第一大負擔疾病。目前抑郁也逐漸呈現低齡化趨勢。
提到抑郁,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
“不開心是不是就是抑郁?”
“抑郁是不是就是抑郁癥?”
“抑郁了是不是就完蛋咯?”
那我們今天就來講講抑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有過不開心的情緒,當我們經歷挫折、失去時,就會體驗到這種抑郁情緒。抑郁情緒一般是由特定事件引起,持續時間短,可自我調節。
抑郁癥是一種精神障礙,以持續性的心境低落、快感缺失、精力下降為核心癥狀,并且伴有記憶力降下、食欲體重變化、睡眠障礙、自傷自殺等癥狀。持續時間超過兩周,且損害社會功能。
其實,還有一種狀態叫做抑郁傾向,這是介于完全健康到臨床診斷抑郁癥之間的一種亞臨床抑郁狀態,可能也會經歷心境低落和興趣減退,但癥狀不達抑郁癥診斷標準,且極易發展成為抑郁癥。
抑郁癥作為一種連續體的模式存在,從抑郁傾向到抑郁癥是過程性的,需要一定時間,而抑郁情緒是可以進行調節的,重要的是要早發現早干預。
那我們可以怎么做?
在情緒調節中,認知調節占據重要地位,被研究證實是具有適應性的調節策略。
這里介紹的認知主要是指我們如何看待這件事,當我們不開心的時候,可能會對一些子虛烏有的事情信以為真,歪曲對客觀事物的認知。
有一個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在沙漠中行走的人手上有半瓶水,有的人會想“幸好還剩半瓶”,有的人會想“完啦只剩半瓶了”,不同的想法讓他們產生了不同的情緒體驗,第一個人會是樂觀的、有希望的,第二個人會是悲觀的、消極的。
客觀事物并沒有改變,不同的是我們如何看待事物,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想法不同,認知不同,會讓我們產生不同的情緒。而有些想法并不這么客觀的、真實的,可能是被歪曲過的。
讓我們以小紅為例子來看看十大認知歪曲。
小紅以往成績一向很好,老師也對她寄予厚望,贊賞有加。而這次的小考小紅因為失誤考差了一些,被老師批評犯了不該犯的錯誤。
十大認知歪曲[1]
非此即彼思維:她用一種非黑即白的眼光看自己,因為她認為自己是個“天生的失敗者。”
小紅:“我沒有獲得老師的認可,我是一個天生的失敗者。”
以偏概全:她只是這次沒有獲得老師的認可,卻對自己全盤否定。
“這次考差了,我以后都考不好了,我什么都做不好了”。
心理過濾:她沉溺于這一負面事件,無法再看到其他正性、積極的方面,以至于感覺整個世界暗淡無光。
否定正面思考:她無視自己的其他優點,無視自己獲得老師認可的其他方面。
其實在這次總結中,老師不僅說了她沒有做好的地方,也肯定和鼓勵了她做得不錯的地方,但是小紅認為老師只是為了安慰她才這樣說,她真的很差勁,什么都做不好。
妄下結論:不經過實際情況驗證便迅速武斷地得出結論。
小紅從老師辦公室回到班級上,覺得有同學在看著她,便覺得他們都在嘲笑她。
放大:把負面事件“這次考差了,沒有獲得老師的認可”不成比例的放大。
情緒化推理:你的感覺反應的只是你的想法和信念,并不一定是事實。小紅把感受當成了事實,她感覺自己沒有獲得老師的認可是個失敗者,她就認為自己肯定是個失敗者。并且這輩子都完蛋了。
“應該”句式:她認為自己應該事事都能獲得老師的認可,或許她還認為自己應該永遠成功,不必體驗失敗。
小紅:“我應該次次考試都考好的”“我應該要完全獲得老師的認可的”
亂貼標簽:她給自己貼上了廢物的標簽,而不是從事件上汲取經驗進行總結。
小紅:“我是個廢物!”
罪責歸己:她把這次考差了沒有獲得老師認可的歸到自己身上。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同學這次也沒有獲得老師的認可,并且老師這次的評判標準更嚴格一些。
你的反應取決于你看事件的方式,你給自己傳達什么樣的訊息,你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通過改變思維來改變感受。
[1]戴維·伯恩斯.伯恩斯情緒療法[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24,36-51.
來源: 小小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