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否在近一段時間里存在一些奇怪的表現?比如:頻繁眨眼睛、不停地搖頭、面部肌肉一陣陣的抽動。或者是經常做一些奇怪的手勢,比如頻繁地抬手或者做不規律的揮手動作,就像是在和無形的人打招呼。甚至會經常發出一些奇特的聲音。癥狀有可能會在緊張、焦慮或興奮時加劇。家長朋友們面對這種情況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怎么了?其實,這些癥狀可能是抽動障礙惹的禍。
(圖片來源于互聯網,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抽動障礙多發生在3~8歲兒童,發病率為1%~7%,男孩多于女孩。是為一種突然、短暫、重復、刻板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的抽動發作。表現為眨眼、擠眉、齜牙、做怪相、聳肩、轉頸、點頭、軀體扭動、手臂搖動或踢腳、下肢抽動等,情緒緊張時加劇,精神集中時減少,睡眠時消失。以眼部抽動為首發癥狀者占38%~59%,發聲抽動為首發癥狀這占12%~37%。
(圖片來源于互聯網,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抽動障礙的表現:
運動抽動:包括眨眼、眼睛翻動、眉毛皺起、聳肩、扭動頭部、咬唇、咬舌、搖晃身體、踢腿、做怪異的姿勢等。
聲音抽動:包括喉嚨喉音、吸氣聲、咳嗽聲、嘶嘶聲、重復某個詞語或短語等。
抽動綜合征:既有運動抽動,又有聲音抽動。抽動綜合征通常包括多種不同類型的抽動,可以是運動抽動和聲音抽動的組合。
這些抽動通常是突然出現的,難以控制,并且會反復發作。
(圖片來源于互聯網,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發現孩子“抽動”怎么辦?
“抽動癥”治療應注重個體化
對大多數“抽動癥”患者來說,治療的目標主要是減少抽搐、改善或緩解抽搐共患疾病,提高生活質量。治療多采用心理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等相結合的方式,注重治療的個體化。
家長日常應避免直接用敏感語言提醒孩子的癥狀,不要過度關注孩子抽動的表現,孩子出現抽動行為也不可訓斥他,以免增加孩子的精神壓力。
家長朋友們可以教給孩子一些自我控制抽動的小技巧:
1. 提供支持和理解: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讓他們知道他們并不孤單,他們可以依靠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2. 減輕焦慮和壓力:抽動癥狀常常與焦慮和壓力有關。幫助孩子學會應對壓力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練習、運動和藝術等。
3. 設定規律的生活習慣: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和飲食習慣,有助于穩定孩子的情緒和身體狀態。
4. 提供安全的環境: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寬容的環境,不批評或嘲笑他們的癥狀,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交活動。
5. 分散注意力:嘗試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例如集中精力做某個任務、看書、聽音樂或進行一些運動。分散注意力可以減少對抽動的關注,從而減少抽動的發作。
6. 找到替代行為:嘗試找到一種可以替代抽動的行為,例如捏住手指、擰毛巾、敲擊桌子等。當孩子感覺到抽動的沖動時,轉而采取這些替代行為,可以幫助減少抽動的發作。
(圖片來源于互聯網,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當然如果家長朋友們發現孩子出現異常問題是抽動障礙時,還是要盡快尋求專業精神心理科醫生的幫助。醫生通常會根據孩子的癥狀和病史進行評估,并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除了藥物治療外,專業的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醫生也會通過支持性心理治療(SP)、集結練習(MP)、反向習慣訓練(HRT)、抽動綜合行為干預(CBIT)、放松訓練(relaxation training)等系統的心理治療幫助孩子緩解癥狀。此外,家長的支持和鼓勵也是孩子康復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通過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身體健康,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擺脫抽動障礙的困擾,讓他們健康、自信地成長。
參考資料:
[1]鄭毅,柯曉燕。陶國泰兒童少年精神醫學 [M]. 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 309 - 313.
[2]陸林,李濤,王高華。牛津精神病學 [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2: 321 - 322.
[3]家長如何穩住“抽動”的孩子. 陳海華.祝您健康,2025(19).
來源: 四平健協健康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