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重錦官城

2017年4月24日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暮春成都

丁酉暮春,從江淮平原到四川盆地,從東到西,從日出到日落,似夸父逐日,我來到了杜甫筆下的錦官之城——成都,一座來了便不想離開的城市!初到成都,感覺時間都慢了下來,悠閑的生活節奏,舒適的氣候環境,還有飄香四溢、椒味麻辣的火鍋,讓人流連忘返,樂不思“皖”,難怪有了“少不入川”的古訓。初到成都,免不了要尋覓一些古代蜀國都城原有的“味道”,當晚即三五相邀,走街串巷:杜甫草堂,武侯祠;寬窄巷子、錦里街都做了駐足之觀:夜色中,現代都市,流光溢彩。都說成都是吃貨的天堂,確實如此,琳瑯滿目的美食小吃——兔頭、蹄花、缽缽雞、龍抄手......憑想象都讓人垂涎欲滴,果真,見之如想,減肥只好待明日了。第二天報到尚有閑暇,遂自行游覽中國道教發源地之——青城山;下午順便參觀建于公元前256年,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


此次傳承培訓精簡了開班儀式的慣例,強調了尊師重教的必要!亦以課堂授課和現場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展開,周二的理論學習,《中藥學》學科帶頭人張廷模教授即做了開篇之授:《本經新悟》,《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初步奠定了中藥學的理論基礎,張廷模教授對此學術專著進行了辨證的論述,推陳出新,提出了新穎的觀點,最為震撼我等的是張老近八十歲的高齡,近三小時的授課自始至終神采奕奕,這是何等的中醫藥情懷!午后,《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等經方研究專家祝之友老先生之湯方藥物“經典”學習與解疑授課,近四小時的授課,祝老中氣十足,振聾發聵,其言明晰,聽之如醍醐灌頂。

祝老先生提出:《傷寒論》是古代重要中醫經典著作,是中醫、中藥人員必讀之書,但是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因后人的增改和藥物的歷史變異,在醫藥文獻中出現差錯。現代中醫藥人對經方的理解有很大偏差,只抓住“方和證”的研究,而忽略了“方和藥”,只記住了經方藥物名稱,對于藥物本身知之甚少,從而導致用藥過程中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只有深入的解讀《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并全面了解藥物“品種、入藥部位、性效理論等古今有別”,才能真正的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并提出期盼“我們中藥人也要從三墳之學走出中藥傳承之路”。通過熟讀《易經》、《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成為精通中醫文化名家。聽了祝老先生的授課,受益匪淺,尤其是關于青蒿的入藥品種問題的深入探討,“《中國藥典》亦將黃花蒿定為唯一中藥品種,有失傳統中醫用藥理論”于我如醒世恒言:在我們日常工作中,都是以《中國藥典》為指南,缺乏辨證的思考,應引起警醒和關注?!吨袊幍洹烽g接束縛了中醫藥實不為過!

周三授課理論結合實踐。上午,先習岐黃后煉升丹。下午,四川省骨科醫院制劑室涂禾主任向我們介紹了頗具四川特色的中藥技術——“傳統黑膏藥的制備”。涂主任詳細地描述了黑膏藥基質的原料與處理、制備流程、質量檢查、傳統膏藥布的制作以及黑膏藥制備有關問題的討論。黑膏藥作為一種傳統的外用中藥制劑在保留和傳承優良技藝和療效的同時,應利用現代化的研究技術加強制備工藝,實現生產標準化,提高質量可控性、療效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而擴大其使用范圍,更好地發揮黑膏藥的藥效,造福患者。

追溯成都中藥炮制技藝的歷史,就不能不提成都乃至四川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中藥材資源。四川素有“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的美譽,全川中藥資源約占全國中草藥品種的75%左右。早在鼎盛的唐宋時期,四川就有49種道地藥材為全國之最。尤其是成都地區,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深厚濃郁的中醫藥文化相得益彰,使其成為全國著名的中醫藥之鄉,其鮮明的特色在全省、全國均獨樹一幟,大批知名的中醫師和藥工云集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并逐漸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地方中藥炮制特色,俗稱“川幫”,并與江西的“樟樹幫”、“建昌幫”,京津地區的“京幫”并稱為中國中藥炮制技藝的四大幫,也是為數不多的幾個能稱得上流派的地區中藥炮制技藝幫派。而成都中藥炮制技術在“川幫”炮制中占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我國中醫藥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芭谥齐m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句中藥制藥行業的千秋古訓將炮制與品味并提,說明炮制在中藥生產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炮制的“減毒增效”,中藥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達到臨床用藥的目的和符合用藥的安全,可以說炮制是中藥傳統制藥技術的集中體現和核心所在,是中國特有的、更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

周四,法規學習?!吨嗅t藥法》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實施。有鑒于此,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副院長張毅教授特地從臨床藥學的角度全面解析了《中醫藥法》中藥臨床用藥的相關條款:如對鄉村醫生自種、自采、自用中藥材有所限制;“國家保護中藥飲片傳統炮制技術和工藝,支持和鼓勵對傳統炮制技術傳承和深入研究”,這一條例更加說明傳承學習的必要性、緊迫性,通過繼承獨特的炮制技術,利用現代研究手段深入探索和優化炮制技術,使藥效最優化,更好的服務臨床;《中醫藥法》第二十八條“對市場上沒有供應的中藥飲片……根據臨床用藥需要,醫療機構可以憑本醫療機構醫師的處方對中藥飲片進行再加工”,該條款促進醫院建立“臨方炮制室”、“臨床中藥研究室”,全面的發揮中醫藥特色,實現個體化用藥;第二十九條突顯了國家對傳統劑型中成藥研究開發的關注,建議建立國家傳統中藥制劑傳承中心項目;第三十一和三十二條醫療機構配制中藥制劑的相關規定,這些條款說明國家對醫院制劑的全面深入的管理……張毅教授對《中醫藥法》的研究深入,觀點新穎,對我今后的工作很有指導意義。上午課畢即赴成都市荷花池中藥材市場實踐考察,空氣中飄散的中藥馥郁的芬芳,是荷花池特有的味道。

周五,赴彭州川芎種植基地實踐及四川新綠色中藥配方顆粒生產工藝參觀。前者收獲很大,于川芎的生長環境、栽培要點已基本掌握,后者僅為浮光掠影,倒是其地主之誼甚厚。

振興中藥,我輩有責!代代中醫藥人的孜孜不倦讓數千年的中醫藥文化得以薪火相傳。中醫藥文化,綿延數千年,固然不只在中醫藥本身,中醫中藥讓中華民族的文化魂魄有所寄托與依歸。但中醫藥若在我們的忽視與冷漠中,慢慢成為歷史的遺跡,我輩豈不是有愧于先人歷經艱辛傾盡畢生為我們遺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最后謹就各位專家精彩紛呈的授課以及四川省培訓基地工作人員的周到安排,致以誠摯的謝意!

來源: 安徽省中醫院徽派炮制實訓中心、中藥識別科普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