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已至,熱浪滾滾,防暑藥成了家家戶戶的“標配”。風油精、清涼油一抹,藿香正氣水(液)一喝,仿佛就能瞬間驅散暑氣,讓人神清氣爽。但是你知道嗎?這些看似平常的防暑藥,如果用不對,反而可能傷身!

今天,咱們就來一場防暑藥“大揭秘”,讓你在小暑時節科學用藥,健康度夏!

01

風油精、清涼油

小物件大作用,并非人人適用

清涼油和風油精,價格親民,效果顯著,是防暑止癢的“神器”。但它們雖然功能相似,成分和適用人群卻有所不同。

**清涼油:**主要含樟腦、薄荷腦,側重緩解頭暈、鼻塞和中暑癥狀;

**風油精:**除了樟腦、薄荷腦,還多了水楊酸甲酯,更適用于蚊蟲叮咬后的皮膚炎癥和傷風感冒引起的頭痛。

但這兩樣“寶貝”可不是人人都能用的:

**1.皮膚燙傷、有潰瘍的人:**千萬別用!清涼和刺激的感覺可能會讓傷口“雪上加霜”,延緩愈合。

**2.容易過敏的人:**用后皮膚出現皮疹、瘙癢、紅腫,應立即停用。小朋友第一次使用,建議先涂一點點在皮膚上,觀察至少半天無異樣再用。

**3.孕婦和三歲以下孩子:**慎用!為了安全起見,最好還是選擇其他更溫和的防暑方式。

02

藿香正氣水/液、十滴水

中暑“救星”,但別亂用

藿香正氣水/液和十滴水,是夏季常用的中成藥,能緩解輕微中暑。但它們并非“萬能藥”,用不對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藿香正氣水/液,一般含有酒精,適合治療“陰暑”。什么是“陰暑”?簡單來說,就是因為貪涼飲冷,比如出汗后立即洗冷水澡、喝冷飲,導致皮膚毛孔收縮,身體難以散熱而中暑。癥狀包括畏寒頭痛、發熱無汗、鼻塞流涕等。

十滴水,則更適用于“陽暑”。“陽暑”是大家最熟悉的中暑情況,主要因為長時間在高溫、通風不良的環境下勞作導致,表現為頭暈、頭痛、胸悶等。

但兩者都含酒精,服用時千萬別和頭孢菌素類、甲硝唑等藥一起用,否則可能引發雙硫侖樣反應,出現頭痛、頭暈、惡心等癥狀,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

對酒精過敏的人,可以選擇不含酒精的劑型,如藿香正氣片、藿香正氣膠囊、十滴水軟膠囊等。但無論哪種劑型,如果服藥3天后癥狀未緩解,都應及時就醫。

03

仁丹、人丹

名字相似,功效大不同

仁丹和人丹,雖然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成分、功能、安全性卻大相徑庭。

仁丹:清暑開竅,用于中暑引起的惡心胸悶、頭昏;

人丹:驅風健胃,用于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輕度中暑。

安全提示:

1.仁丹:含有毒性中藥朱砂,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和孕婦禁用!服藥1天癥狀無改善,就要去醫院就診。

2.人丹:含有樟腦,嬰幼兒和孕婦禁用!脾胃虛寒泄瀉者(即長期拉肚子、排便稀的人)慎服。服藥3天癥狀無改善,也應去醫院就診。

**重要提醒:**仁丹和人丹不建議一起服用,以免藥物相互作用,影響療效或增加不良反應風險。

用藥小貼士

1.防暑藥主要起預防作用,或用于輕度中暑。若已出現體溫迅速升高、嗜睡、驚厥、昏迷等癥狀,或輕度中暑超過三天未緩解,請立即就醫!

2.服藥期間忌口:煙、酒、辛辣、生冷、油膩食物都要遠離,以免影響藥效。

3.特殊人群用藥需謹慎:孕婦、兒童、慢性病患者等,應在醫師指導下用藥,切勿自行盲目用藥。

小暑時節熱浪滔,防暑降溫不可拋。

然則用藥更關鍵,稍有差池禍難消。

莫使“救命”成“傷身”,

科學選藥心莫焦。

健康度夏樂逍遙,清爽一夏無煩惱。

防暑“揭秘”來相告,

助你暑氣全趕跑!

來源: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