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石鷸“身份證”

中文名:翻石鷸

英文名:ruddy turnstone

分類:鸻(hénɡ)形目鷸科翻石鷸屬

體型:中型涉禽,體長21-25厘米,體重100-200克。

分布:從北美洲的東西海岸到歐洲海灘,從亞洲的潮間帶到非洲和澳大利亞的海灘,翻石鷸的身影幾乎遍布全球。夏季在北極老家避暑,秋季開啟跨國美食之旅。我國黃渤海濕地盛產蟹貝等,是它最愛的“海鮮食堂”。

==============================

7月3日是世界海鳥日,今天帶領大家認識一位特別的朋友,它就是會玩“翻石頭”游戲的潮間帶小精靈——翻石鷸(yù)。

名字里的秘密

“翻石鷸”這個名字是不是特別有趣?它源自翻石鷸獨特的覓食方式:用微微上翹的像小鏟子一樣的喙,翻動沙灘上的石塊,啄食藏在下面的動物,比如沙蠶、小蟹等,就像在玩尋寶游戲。其英文名為“ruddy turnstone”(紅褐色的翻石高手),更是科學家送給它的完美標簽,既生動又形象。

時尚穿搭大師

翻石鷸身著一件時尚“拼色外套”:背部像打翻的調色盤,紅褐、黑白交織成迷彩;雪白的腹部蓬松如棉花糖;頭頂戴著精心編織的黑白條紋貝雷帽。這漂亮裝扮不僅能吸引異性,又能完美隱身在石堆里。

探險家的“三件寶”

翻石鷸之所以是名副其實的“海濱探險家”,離不開這“三件寶”。

一是迷你鎬子嘴:短小精悍的尖喙,像把迷你小鎬子,撬石頭、啄巖縫無所不能。

二是橙紅強壯腿:細長有力的雙腿,使它在沙灘泥地上狂奔如履平地。

三是防滑登山爪:帶蹼的腳掌能牢牢抓住濕滑礁石。

另外,翻石鷸還會團隊協作,合力翻開大石頭開“盲盒”。

翻石鷸是潮間帶出了名的“美食家”,覓食場所從鵝卵石灘到礁石區,退潮后的泥灘就是它的露天自助餐廳。它喜歡的食物種類豐富,最愛的是小螃蟹和貝類,“Q彈”的沙蠶也是它的“心頭好”。偶爾還會換換口味,來份“迷你小魚套餐”或是“海藻沙拉”。

鳥類中的“社交高手”

翻石鷸的棲息環境多樣:圓滾滾的鵝卵石海灘是它的游樂場,長滿貝類的礁石區是它的探險地,退潮后的泥灘成了它的自助餐廳,咸咸的鹽沼濕地是它的休息站,平靜的潟(xì)湖則是它養育寶寶的安全港灣。

翻石鷸可謂鳥類中的“社交高手”。平時組團開海灘派對,覓食時輪流站崗放哨。到了“戀愛季節”,雄鳥秒變雜技演員:空中翻跟頭、花式滑翔、情歌對唱。最佳表演者才能贏得雌鳥“芳心”。

翻石鷸會用苔蘚、枯草等材料搭建隱蔽愛巢。通常,雌鳥每次產卵2-5枚,顏色呈灰褐色且帶有斑點。大約21天,毛茸茸的雛鳥就能破殼而出,再過20天后,雛鳥即可展翅高飛,開啟自己的冒險之旅。

保護行動讓“翻石頭”游戲繼續

作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翻石鷸的生存正面臨著海岸開發壓縮棲息地、海洋污染威脅食物安全、旅游漁業活動造成干擾等嚴峻挑戰。

為了保護翻石鷸,世界各地正在采取積極行動:建立專門的海岸保護區,為它們打造安全的家園;修復潮間帶生態系統,讓它們有充足的食物來源;合理規劃游客活動區域,減少人類干擾。

其實,我們的每一個小小善舉,比如,觀鳥時保持安全距離、隨手清理海灘垃圾、分享海鳥保護知識等保護行動,都能幫助這些潮間帶小精靈,讓“翻石頭”游戲永遠繼續!

(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普研究所海洋科普研究中心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海洋科普專業委員會供稿)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