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科技興則民族興,人才強則國家強。在第九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小編特別策劃“530科技教育工作者風采”專欄,致敬以知識詮釋初心、用創新踐行使命的廣大科技工作者。他們勇攀高峰、敢為人先,在自主創新中書寫報國志,于攻堅克難里鑄就國之重器。
當教師眼中閃爍著對知識的熱忱時,這片熱忱終將匯聚成學生的星辰大海。我用32年的科學教育生涯,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科學不是冰冷艱深的原理,也不是試卷上的題目與分數,科學是每個學生身邊的真理,是溫暖學生一生、把學生引向光明的火炬。
尋找夢想的世界:我的鄉村教學經歷
20世紀90年代初,我從巴縣師范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當地最偏僻的中梁山槽谷黃麻村小學任教。村小只有5個班,面對一群懵懵懂懂的孩子,我沒有底氣,如何才能讓孩子們喜歡我、喜歡上我的課呢?
當我看到不足10平方米的保管室里躺著1臺布滿灰塵的白晝投影儀和1個裝了一些實驗器材的小實驗柜時,心中又燃起了一絲火光。有了這些基本的材料,在村小也可以把中師電教課程中學到的知識用于開展自然課的實驗了。但與教材配套的幻燈片少之又少,我就步行1小時再換乘3次公交車,到巴縣電教教儀站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在那里學習了幻燈片繪制方法,購買了膠片,回到學校自己繪制。從此,我的課上有了自己繪制的幻燈片,孩子們學習起來興趣更濃了。
在村小任教的第2年,領導推薦我參加學區賽課。剛剛畢業滿1年的我,承擔了這一艱巨任務,心里充滿忐忑與不安。我選擇了自然課“根莖葉的作用”,植物從田野采集,實驗器材自己改良,幻燈片自己繪制。賽課當天,我背著一背簍的瓶瓶罐罐,早早來到了賽場,最終獲得了第二名。學區賽課的成功,讓我對自然學科教學充滿了興趣,萌發了專門教自然課的念頭,也獲得了領導批準。
6年后,我被調入鄉中心校,教語文和自然學科。學校周邊有一條小河叫梁灘河,是重慶市56條主要次級河流之一。由于水污染較為嚴重,監測斷面水質為劣五類。科學教師的責任感和好奇心驅使我產生了一系列疑問:曾經清澈見底的河流為什么會被污染呢?污染源有哪些?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恢復水質,讓小河重回清澈?為了尋找答案,我萌生了組織學生開展一項科技實踐活動的計劃。我和學生提前商定好調查的內容、步驟和方法,開展了5次實地調查走訪活動。為了讓學生不僅有感性的認識,還能通過實測數據了解梁灘河受污染的真實情況,我數次到九龍坡區環保局尋求專家的支持,區環保局專家先后2次到梁灘河指導學生實地取樣,并出具了水污染檢測報告。這一研究成果,最終獲得重慶市第17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也是九龍坡區西部近20所小學首次榮獲省級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根據調查活動撰寫的《課堂搬到教室外》教學實錄刊載于《創新教育》,這是我首次在正規刊物上發表文章。此后,我撰寫的20余篇文章陸續得到發表。那么,學生習作能發表嗎?之后,我在教學中注意強化訓練學生的科技文章寫作能力。學生戚維寫的《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橫空出世>觀后感》在《金鑰匙報》上刊載后,3年的時間,我所在班級的學生陸續在報刊、雜志上發表了18篇習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做一粒好種子:走向成熟的自我
2004年,我被評為九龍坡區首屆十佳青年教師,被調到主城核心區一所市級示范小學任教。面對榮譽和新的工作環境,我更多的感受是肩上的擔子與心中的責任更加重大。教師的價值要通過學生體現,我的科學教育火炬必須點亮學生的成長之路。
新學校地處主城區,周邊有大量可供學生實踐的社區優質資源,如重慶動物園、重慶醫科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桃花溪、走馬古鎮、重慶輕軌二號線、重慶華陶瓷器、長江索道等。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我經過縝密思考,開展了“整合社區優質資源,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系列主題科技實踐活動10余項。與學生一道乘坐重慶首條輕軌2號線,體驗其環保、便捷、安全的優勢;到走馬古鎮感受全國首批非遺項目“走馬民間故事”的魅力;到重慶華陶公司了解“國宴瓷”“國徽瓷”“國禮瓷”的科技含量;去重慶動物園與“國寶”大熊貓零距離接觸;與環保局專家一起到桃花溪實地調查水污染;赴“長江索道”這個最年輕的省級文保單位調查其前世今生……
講解長征2F火箭的逃逸塔
中小學教學銜接問題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容易被忽視的話題。每逢暑假,我都會放棄休假,帶領我教的小學生與中學生一起參與科技實踐活動,了解中小學生在科技認知和實踐創新能力方面的差異,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我還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組織的“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拓展學生的科學視野,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我先后組織1 000余名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學競賽,指導學生撰寫科學小論文,1名學生獲得全國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金獎,1名學生獲評重慶市“科技小能手”,在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14個一等獎、6個二等獎。個人在重慶市科學賽課活動中2次獲得一等獎,在第七屆全國科技輔導員科教創新競賽中獲得一等獎,同時參加多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并獲獎,被全國少工委評為“民族精神代代傳”活動一等獎。
教育的詩與遠方:點亮美好未來
2013年,我被重慶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協聯合任命為首批中小學優秀科技教育工作室主持人,2014年調任市級示范小學副校長,2021年到巴山小學任校長,實現了由科學教學人員向科學教育研究人員和學校管理者的職能蛻變。短暫的欣喜,很快就被深深的思索取代。“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何組織團隊成員開展科學教育,做到真思考、真研究、真應用、共成長?
我和團隊將科學、勞動、綜合實踐、信息科技、美術等學科深度融合,把學生帶離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走進了廣袤的大自然。利用豐厚的社區資源和學校的師資與設施,梳理出以“關注自然—關注社會—探索實踐—促進發展”為主線的科學教育思路,走出了一條“大科學教育”之路,生動詮釋了“雙減”與“大科學教育”的基本內涵和教育要義。
團隊協作,科研先行,我先后主持重慶市教育科研課題4個,帶領近30名教師開展大科學教育研究,并獲得重慶市第四屆中小學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重慶市教育學會2020—2024年基礎教育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等榮譽。為了讓團隊成員有更多的物化成果,我還帶領云錦小學、行遠育才學校、區實驗一小等10所學校近20名教師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參加科學出版社《科學伴我成長》、中國環境出版集團《環境教育》等近20本地方教材、讀本的編寫工作。
指導學生開展水火箭制作與發射
在我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科學教育成為學校特色發展的名片。學校被評為全國青少年科普創新示范學校、中國少年科學院基地學校、中國特色項目學校(綜合實踐項目)和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走馬民間故事)傳承實驗學校,全國首批“‘科創筑夢’助力‘雙減’科普行動”試點單位及年度優秀單位。《光明日報》《重慶日報》《重慶科技報》9次報道學校開展的科普活動,重慶電視臺科教頻道《教育第一線》以26分鐘時長報道巴山小學的科學教育故事。
回望33年的科學教育生涯,就像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每一程都灑滿汗水與希望,每一站都鐫刻著成長與夢想。在未來的探索之路上,我將牢記袁隆平院士說的“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帶著“精彩翱翔”的情懷,秉持“搏擊長空”的銳氣,書寫科學教育的新篇章,奔向科學教育的詩與遠方,照亮學生的美好未來,擁抱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劉云,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巴山小學校書記、校長,高級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十佳優秀科技輔導員,全國高級科技輔導員,重慶市政府首屆科普工作先進個人,重慶市首批中小學優秀科技教師劉云工作室主持人,重慶市骨干教師。
來源: 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