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至23日,一場以“莓好時光·自然探秘”為主題的科普活動亮相2025年全國科普科技活動周,吸引了烏魯木齊創博幼兒園與烏魯木齊市第六十二小學教育集團(天津路校區)的800名學生。本次活動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烏魯木齊綜合試驗站、新疆研學旅行促進會聯合主辦。為期三天的"“莓”好時光·自然探秘"主題研學活動,讓孩子們通過實地參觀、動手實踐和互動學習,沉浸式感受農業科技的魅力。

活動由“農業科普探秘”“組培技術·指尖上的再生”“小小種植家”“農機總動員”“天敵繁育,從實驗到田野”五個板塊組成。“農業科普探秘”讓學生們在農業科普館,通過投影、互動沙盤和實物標本,系統了解新疆農業從傳統耕作到智慧化發展的歷程。“組培技術·指尖上的再生”科研人員展示了脫毒種苗的培養過程。學生們戴上無菌手套,親手操作接種工具,將馬鈴薯莖尖放入培養基。“小小種植家”,邀請小朋友們對比品嘗了“雪兔”“越秀”等4個品種,學習如何通過套種種提升土地利用率,參與草莓種植實踐,感受泥土的芬芳,體驗成長的樂趣。“農機總動員”孫凱老師給同學們科普無人駕駛播種機、精量播種機和植保無人機組成的“智慧農業戰隊”,讓學生們躍躍欲試。生態學博士溫雨同表示:"每只赤眼蜂可消滅20枚害蟲卵,這些“昆蟲戰士”每年為新疆減少農藥使用超千噸。許多學生在研學手冊上畫下食物鏈圖譜,記錄生物防治的生態價值。同學們感慨:科技讓農民從“面朝黃土”變成“指尖管理”。“天敵繁育,從實驗到田野”在植保所天敵繁育中心,學生們見證了"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技術。

新疆農科院烏魯木齊綜合試驗站站長耿慶龍表示,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試驗站將持續開發沉浸式研學課程,未來計劃與更多學校共建“農業科學實踐基地”,讓科研成果轉化成為青少年科學教育的鮮活教材。此次研學活動不僅展現了新疆現代農業的科技成色,更在少年兒童心中繪就了綠色農業的美好圖景。

來源: 新疆農業科學院綜合試驗場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