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腫瘤治療領域,精準性和安全性一直是醫學界追求的目標。近年來,一種名為甲苯磺酰胺注射液(PTS)的新型局部靶向消融藥物嶄露頭角,為許多傳統療法難以攻克的腫瘤類型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它不僅能夠精確"鎖定"腫瘤組織,還能與多種治療手段協同作戰,成為腫瘤綜合治療中的"多面手"。

一、物理治療的"黃金搭檔"

在腫瘤治療中,物理治療是常用的手段之一,例如氬氣刀、激光等。然而,即使經過物理治療,腫瘤基底部仍可能殘留一些微小的腫瘤細胞,這些殘留細胞可能成為腫瘤復發的隱患。

PTS的妙招: 在物理治療后,醫生可以緊接著在腫瘤的基底部(想象成腫瘤扎根的地方)注射PTS。PTS能精準地找到這些殘留的腫瘤細胞,進行“定點清除”。

效果保障: 這就相當于給物理治療上了一道“防復發保險”,大大降低了腫瘤卷土重來的風險。

真實案例: 比如廣州一位患鱗癌的病人,經過多種治療后又復發了。醫生先用物理手段(APC)大面積處理腫瘤,然后立刻在腫瘤根部注射PTS。后續定期復查顯示,治療效果維持得很好,原來被腫瘤壓迫的氣道也變得通暢了。

二、超聲導航下的微創治療

當腔外的腫瘤壓迫氣道時,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甚至危及生命。以往在這種情況下,治療往往面臨著諸多挑戰。

PTS的妙招: 現在,借助超聲這個“透視眼”,醫生能清晰地避開重要的血管和器官,把細針精準地刺入壓迫氣道的腫瘤內部,然后注射PTS。藥物直接在腫瘤內部發揮作用。

安全高效: 這種“隔山打牛”的方式避免了外科手術的一定風險。藥物直接作用于腫瘤核心,起效快,創傷極小。

真實案例: 北京一位晚期腫瘤患者,全身治療效果不佳,淋巴結腫大嚴重壓迫氣道。醫生在超聲引導下給他做了4次PTS注射(每兩周一次)。治療后復查顯示,腫瘤內部發生了壞死,一個月后淋巴結縮小,氣道壓迫明顯緩解,呼吸順暢多了。

三、難治性腫瘤的克星:改寫腺樣囊性癌治療困局

腺樣囊性癌因侵襲性強、易轉移的特點,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傳統化療對其幾乎無效,放療也僅能短期控制。

PTS優勢:首先通過反復局部注射,PTS可長期抑制腫瘤生長,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其次因為其對腫瘤的特異性識別,在鼻腔、唾液腺等敏感部位應用時,能最大限度保留器官功能。

真實案例:臺灣的一個聲門下混合型腺樣囊性癌病例研究發現,對其鏟切后的基底部進行PTS注射,1 個月后 CT 檢查腫瘤幾乎消失,10 個月后病理檢查:未發現腫瘤細胞,持續隨訪 2 年無復發跡象。并且PTS在治療過程中同時浸潤腔內、腔外腫瘤和腔外間隙,但未對周圍任何正常組織造成損傷。

四、復雜部位的"安全衛士"

人體的氣管分叉處(隆突)或者緊貼大血管的地方長了腫瘤,治療起來就像在“雷區”拆彈,難度極高,風險極大。傳統手術或物理治療容易傷及重要結構。

PTS優勢:微創安全: PTS注射操作微創,不會破壞氣道本身的結構,極大地降低了手術風險;效果持續: 注射后腫瘤能快速縮小,為后續治療騰出空間。并且醫生可以根據腫瘤縮小的程度靈活調整治療方案。

真實案例:河北一位患者,腫瘤正好長在氣管分叉的隆突位置。接受PTS注射治療后,4天后復查就看到腫瘤開始壞死;2周后腫瘤進一步縮小;7周后還在持續縮小,展現出良好的持續效果。

五、聯合支架治療:1+1>2的協同效應

對于腫瘤導致的氣道嚴重狹窄甚至堵塞,救命的方法是先放支架撐開通道。但支架有兩大問題:一是剛放進去時可能引起局部水腫讓呼吸困難更嚴重;二是腫瘤生長會壓迫支架,導致支架移位或失效。

PTS的協同效應:快速疏通+消腫: PTS與支架同時使用,能迅速打通氣道,并減少支架放置后的水腫反應,更快地改善呼吸;穩固支架: PTS注射后能顯著縮小腫瘤體積,從而大大減輕腫瘤對支架的壓迫,有效防止支架移位,讓支架能更穩定、更長久地發揮作用,為后續治療和生活質量提供保障。

真實案例:廣州一位肺肉瘤患者,左主支氣管閉塞并伴有肺不張的患者,此前經過多種治療手段,也采取過支架治療,但腫瘤反復快速復發。最后采取了“支架 + PTS 注射” 聯合治療,透過支架進行PTS給藥治療,在三個多月后的第三次給藥時,支架無移位,并且左主通暢,左下肺新生物明顯減小。

總結:精準與安全的未來之光

甲苯磺酰胺注射液(PTS)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展現出了精準靶向、安全微創、效果顯著的特點。它不僅能夠與傳統治療手段聯合使用,提高治療效果,還能在一些難治性腫瘤和復雜病情的治療中發揮獨特作,這種以患者功能保全為核心、兼顧療效與安全性的治療策略,正為越來越多難治性腫瘤患者點亮希望。隨著更多臨床數據的積累,PTS有望成為腫瘤綜合治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精準利器"。

作者: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陳愉

廣州實驗室呼吸健康科普系列作品

來源: 廣州實驗室、廣東省呼吸與健康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