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線防護的科普知識
紫外線(UV)的類型及危害
- UVA(長波紫外線):穿透力強,可直達皮膚真皮層,導致皮膚老化、曬黑,長期暴露增加色斑和皺紋風險。
- UVB(中波紫外線):主要作用于皮膚表層,引起曬傷、紅斑,是皮膚癌的主要誘因之一。
- UVC(短波紫外線):通常被臭氧層吸收,人工光源(如消毒燈)若接觸可灼傷皮膚和眼睛。
防護關鍵要素
- 時間與場合:
- 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紫外線最強,戶外活動需加強防護。
- 雪地、水面、沙灘等場景會反射紫外線,需額外注意。
- 物理防護:
- 穿戴防曬衣(UPF50 最佳)、寬檐帽、墨鏡(需標注“防UV”)。
- 遮陽傘選擇涂層厚實的深色傘,傘面越大防護越全面。
- 化學防護(防曬霜):
- 選對指數:日常通勤選SPF30 、PA ;戶外暴曬選SPF50 、PA 。
- 正確用法:出門前15-20分鐘涂抹,每2小時補涂一次,出汗或沾水后及時補涂。
- 注意部位:耳后、頸部、手背、腳踝等易忽略部位需覆蓋。
特殊人群防護
- 兒童:皮膚更嬌嫩,優先物理防曬,6個月以下嬰兒避免陽光直射。
- 孕婦:對紫外線更敏感,選擇純物理防曬霜(成分含氧化鋅、二氧化鈦)。
- 敏感肌:避免含酒精、香精的防曬產品,可咨詢醫生選擇醫用級防曬。
其他注意點
- 陰天≠無紫外線,云層無法完全阻擋UVA,仍需防護。
- 玻璃可阻擋大部分UVB,但UVA仍可穿透,車內、室內靠窗位置也需注意。
- 曬后修復:若出現紅腫、刺痛,可用冷水濕敷,涂抹含透明質酸、積雪草苷的護膚品,嚴重時及時就醫。
來源: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