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不刷題的吳姥姥”團隊創作了大量科普作品,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形成了“吳姥姥現象”。2024年11月,由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從吳姥姥現象看‘新質科普力’——吳於人科普作品研討會”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媒體人等從科普創作、科普產業、科學教育等角度展開研討,特別強調了新質生產力為科普創作帶來的機遇。本刊編輯部依托研討會特別策劃“吳於人科普創作研討”專題,選取5篇研討稿件以饗讀者,為更多科普創作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吳於人是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退休后,她還擁有另一個身份——千萬級科普博主“不刷題的吳姥姥”。作為“銀發知播”群體成員之一,吳於人入選“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吳於人科普創作團隊的創新與成功,引發了“吳姥姥現象”。
自2021年10月至2024年12月,“不刷題的吳姥姥”賬號在抖音平臺發布視頻632條,B站平臺發布視頻526條,短視頻賬號在全網累計粉絲接近1500萬。除短視頻外,吳於人及其團隊還組織開展科普活動,出版科普圖書。吳姥姥在“天宮課堂”直播節目中連線講授太空物理課,與神舟十三號航天員聯合呈現天地互動式課堂;《吳姥姥不刷題·科學真好玩(第一輯)》(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4年版)獲得江蘇省第十五屆優秀科普作品科普圖書類一等獎,三個月內累計銷量突破10萬冊(一套3冊)。在開展上述工作的過程中,吳於人對科普創新與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一、理念:科學教育與科學普及互促共進
作為一位熱愛科學教育,長期開展科學普及實踐的專家,吳於人在這一過程中發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
當前,科學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科學學習的效果不盡如人意。2017年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但是,科學教育受重視的程度仍然低于“主科”,科學教育課程缺失、科學教育師資不足等問題仍然需要解決。在抖音賬號后臺,吳姥姥收到了一位小朋友的提問:“為什么我能看見客廳中的媽媽,媽媽也能看見我,而我卻無法看見自己的身影?”這一問題的本質是光的反射原理。吳姥姥了解到,這應該是小學科學課程的一部分,但是這位小朋友地處偏遠地區,科學課程和相關資源有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學知識的掌握。
在科學教育的具體實踐中,也存在功利、短視等問題。吳於人曾受邀擔任上海市教委創新實驗室建設的專家,她在聽取多所學校的科學課后發現,不少教師備課勤勉、板書條理清晰、實驗步驟詳盡無遺,這樣的課堂雖如藝術品般精致,卻弱化了激發學生主動思考與探索的靈動氣息與蓬勃活力。例如,某次講授多肉植物切割技巧時,老師僅介紹一種方法,沒有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他們探尋更多切割的可能。又如,一位科學教師在與吳於人交流時表示,科學課越來越受到重視讓同學們倍感欣喜,但突如其來的期末統考要求背誦答案,讓同學們的情緒一落千丈。
面對這樣的情況,吳於人希望自己和團隊成為引領孩子們走進科學世界的“同路人、好朋友”。她認為,孩子們學好科學的有效途徑是在科學學習中感受到樂趣,產生興趣,萌生志趣。她希望團隊能影響學校教師和家長,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科學素養,理解提升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希望團隊呈現的科普作品能提升大眾對科學的認知,助力營造全民崇尚科學的氛圍,推動科學教育有效進行。
在吳於人看來,科學教育和科學普及是互促共進的。科學教育和科學普及在最終目標上多有契合,二者都旨在全面培養受眾的科學精神、思維能力、研究技能、道德規范以及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在呈現形式上,也有共同之處。優秀的科普作品能讓大眾感受到樂趣,激發大眾的科學興趣,使大眾在生活、家庭教育及工作中,都能夠擁有廣闊的視野和長遠的目光。吳於人和團隊提倡“不刷題”的教育理念,強調通過理解科學本質來激發興趣,就契合了當下社會對素質教育改革的期待,有助于推動學校科學教育逐步擺脫灌輸式教學、機械刷題和盲目應試,也有助于學校關注和探索“去功利化”教學。新時代,科普創作以及科學教育都應該著力弘揚科學精神,挖掘學生潛能,尊重并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提升全社會的科學認知水平和科技自信。
二、踐行:科普創作緊跟時代大膽創新
作為一名教師,吳於人堅信,要想真正教育他人,必須先做好自我教育。若要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引導他們熱愛學習與研究,教育者自身必須具備好奇心,熱愛學習與研究,方能以真摯情感感染孩子。這一點不僅適用于教師和家長,也適用于科普工作者。
(一)積極擁抱新技術,探索科普新模式
吳於人在擔任同濟大學物理教師時,就注重研發物理探索性實驗裝置,力求用最新的信息技術輔助教育。發現互聯網技術的巨大潛力后,吳於人積極行動,不僅主導建立了同濟大學物理教學網站,還帶動全國多所高校加入物理網絡課程的建設行列,深入參與物理仿真模擬、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等多個前沿項目的研發工作。她還主持建設了同濟大學物理探索實驗室,開設“物理現象探索”選修課程(選課學生中文科生達到了一半以上)并組織選修的學生一起撰寫編輯《科學文人》網絡雜志。
2007年,同濟大學物理實踐工作站建立,正式開啟了吳於人在青少年科學教育和科學普及領域的研究與實踐。隨著短視頻的興起,吳於人憑借其敏銳的洞察力,迅速捕捉到了這一新興媒介在科學傳播中的巨大潛力。在團隊伙伴的鼓勵下,她勇敢地邁出了嘗試的第一步——出鏡拍攝科普短視頻,從此開啟了自己科普事業的新篇章。“吳姥姥”的科普短視頻備受歡迎,但觀眾總覺得意猶未盡,渴望了解更多。吳於人也發現,一兩分鐘的時長無法講清某些現象的原理,因此,團隊根據不同題材設計了不同時長與講解方式的視頻作品,進一步豐富系列作品的結構,為觀眾提供多樣化的選擇。除了以實驗演示為主的“科學姥姥”系列短視頻,團隊在B站上還發布了一些5—10分鐘的系列通俗科普小專題,比如仰望星空系列、《三體》里的物理系列、大氣物理系列、海洋與物理系列、醫學與物理系列等,讓不滿足于短視頻內容的觀眾能夠根據自身興趣有選擇地觀看。同時,還制作了20講課程《牛頓和愛因斯坦的時空觀》,供有一定物理學基礎的觀眾深度學習。
近年來,吳於人和團隊還探索融合出版,編寫了《吳姥姥不刷題·科學真好玩》叢書。書中每一章節都精心配套一個短視頻,展示動態實驗并配以細致的拓展闡釋,圖文與視頻相輔相成,使得這套圖書既富有娛樂性,又兼具深度。叢書出版后,上榜新晨百道童書榜2024年6月知識百科榜單,獲評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4年第二季度影響力圖書,三個月內重印兩次,展現出較好的市場反響。吳姥姥的短視頻作品和書籍相輔相成,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幫助他們在物理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從大學物理課堂到青少年科普活動,從短視頻到融合出版,吳於人始終認為,科學教育和科學普及都要緊跟時代,利用新技術大膽創新。
(二)引導思考,注重培養科學思維
創新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使吳於人越來越明晰,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力需要小心呵護,需要依據人的自然發育進程,進行德育和智育相結合的培育。教師無論是在科學研究實踐指導中,還是在科學普及活動中,都需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責任感和誠信的品格,幫助他們拓寬視野、敢于面對挑戰、不畏挫折。
吳於人和原同濟大學物理實踐工作站副站長關大勇共同主持編寫的《NEW物理啟蒙我們的看聽觸感》《NEW物理探索走近聲光力電磁》(均為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榮獲2018年上海市中小學、幼兒園優秀圖書二等獎。這兩套書重在傳授方法、激發興趣,引導讀者通過小實驗去探索、去思考。2021年,吳於人主持編寫的《迷人的物理之惑》在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被評為2022年上海市優秀科普作品。該書以步步揭秘的方式,通過真實故事介紹了物理研究與應用的發展歷程及前沿展望,引領青少年讀者領略物理的奇妙;同時,還融入中學生的課題研究實例供讀者模仿學習,提升思考能力,激發他們的質疑精神與討論熱情。
吳於人的短視頻作品通過生動有趣的實驗和講解,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和家長的關注。例如,在一個關于“聲音的傳播”視頻中,吳於人用音叉和水槽等簡單的道具,展示了聲音是如何通過介質傳播的,讓抽象的物理概念變得直觀易懂。這種依托實驗演示的科普方式,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還培養了他們的科學思維,引導他們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進行思考。當社會上有人看到金子會隨磁鐵運動,質疑金子中是否摻雜鐵時,吳姥姥迅速用直觀的渦電流實驗進行解釋,清晰地展示了其中的科學原理,不但成功打消了人們的懷疑,回應了社會關切,還讓很多學生了解到電磁感應在生活中的應用。
對于上文提及的鏡子問題,吳於人并沒有直接給答案,而是通過一步一步引導提問,巧妙地提示孩子變換角度觀察。例如,可以從母親的腳出發,經由鏡子的反射,直至自己的站立點,繪制出兩條神奇的線條,再探尋它們之間隱藏的奧秘。在這樣的詳細引導下,孩子最終繪制出了光路圖,總結出光的反射規律。這讓吳於人倍感欣慰,她堅信,孩子們蘊藏著無限的潛能,而科學教育與科學普及的真諦,就在于巧妙地點亮他們心中的求知明燈。即便最終成果不盡如人意,但是,孩子們在探索征途中的不懈努力和深刻思考,本身就是一筆無價的財富。
(三)與時俱進,傳播前沿科技創新成果
當今時代,科普工作承擔著重要使命,其中積極反映科技創新成果尤為關鍵。科普內容要與時俱進,緊跟科學發現的步伐和技術進步的節奏。前沿的科普內容不僅能夠激發公眾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還能培養公眾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幫助公眾更加自信地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社會。
吳於人主持編寫了《重器鑄夢——探秘中國大科學裝置》(人民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2020年)的文字腳本,該作品獲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音像電子網絡出版物獎;另一部音像作品《創新逐夢——院士解碼中國前沿科技》即將出版。吳於人擅長用科普短視頻積極傳播前沿科技成果,相關作品涉及航天科技、能源科技、高能物理等領域前沿科技進展。例如,當我國“人造太陽”EAST發布最新科研成果時,吳於人及時通過短視頻演示“磁鐵使電子射線偏轉”實驗,深入淺出地講解熱核聚變磁約束原理,讓觀眾更直觀地理解這一復雜的科學概念。
吳於人希望通過這些努力,讓公眾對前沿科技成果有更深入的了解,激發公眾對科學探索的熱情,推動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在公眾中的傳播與普及,讓更多人參與到科學素養提升和科技創新的浪潮中,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展望:開創面向未來的科普創作新局面
我國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發展前景廣闊。當下,已經有眾多科技工作者懷揣熱情,積極投身科普事業,通過多種渠道開展科普工作,彰顯科技界人士的責任和擔當。
一直以來,吳於人致力于創作“有溫度的科學作品”,通過情感共鳴和創意表達,讓科學回歸探索未知的本質,將知識傳播從“告知”升級為“啟迪”,構建更具參與感的科學文化生態。在向大眾傳授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尤其關注“教學相長”,特別是注意通過與網友的互動交流,不斷汲取新的靈感和知識,實現自我成長與提升。在網絡平臺上,公眾對科學的熱情日益高漲,越來越多的人主動提出科學問題、尋求答案,同時也有更多人熱心解答用戶疑問。這些現象反映出公眾對科學與日俱增的熱情,為科普創作這片沃土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科普工作者應敏銳捕捉這一趨勢,積極耕耘。
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空間智能已經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熱點。空間智能主要指人工智能觀察、理解三維空間,并在該空間中自主行動的能力,這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充滿智慧的空間藍圖。未來的科普創作或許可以融入這種空間智能,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為公眾打造沉浸式的科普體驗。我們期待,通過各界共同努力,在未來的智能空間中,公眾能夠在人工智能的引導下,自主探索科學問題,像科學家一樣進行研究和創新,從而更好地激發公眾的科學興趣和創新潛能。
通信作者:
任咪咪,“不刷題的吳姥姥”團隊負責人,資深媒體人,研究方向為新媒體科學傳播、科學傳播研究和普及、企業管理等。
來源: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