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體溫升高、發熱不適時,除了藥物治療,物理降溫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輔助退熱方式,尤其適用于兒童、孕婦等特殊人群,以及對藥物不耐受的患者。它通過傳導、對流、蒸發等物理原理帶走熱量,幫助快速緩解不適。
物理降溫的核心基于熱傳遞原理。簡單來說,當人體與低溫物體接觸時,熱量會自然地從高溫的人體傳向低溫物體,例如,用濕毛巾敷額頭時,毛巾中的水分蒸發會吸收熱量,從而帶走體表的溫度;溫水擦浴則是利用溫水與皮膚之間的溫差,促使熱量散發到周圍環境中,以此達到降低體溫的目的。這種不依賴藥物的降溫方式,不僅能減輕身體負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藥物副作用,因此備受青睞。
在實際操作中,常見的物理降溫方法各有特點與操作要點。濕毛巾敷額頭是最便捷、最基礎的方式。只需將毛巾在常溫水中浸濕,擰至半干狀態后敷于額頭,每15 - 20分鐘更換一次,就能持續帶走局部熱量,緩解頭部的燥熱感,幫助患者感到舒適。 溫水擦浴則是更系統的降溫手段,一般選用32℃ - 34℃的溫水浸濕毛巾,重點擦拭頸部、腋窩、肘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豐富的部位。這些區域血流豐富,水分蒸發時能加速熱量散失,每次擦浴時間控制在10 - 15分鐘為宜。值得注意的是,擦浴過程中要避免來回反復擦拭同一部位,以免過度刺激皮膚。此外,退熱貼也是許多家庭的常用選擇,其含有的凝膠通過水分蒸發吸熱,能精準作用于額頭,使用方便且體感清涼,尤其適合兒童使用。冰塊冷敷也是物理降溫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其操作需要更謹慎。一般建議將冰塊裝入密封袋用毛巾包裹后,放置在腋下、大腿根等大血管處,通過低溫傳導快速帶走熱量。切記,冰塊溫度極低,直接接觸皮膚易造成凍傷,因此必須用毛巾間隔,且每次冷敷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此外,老人、兒童和皮膚敏感者應慎用冰塊冷敷,以免因耐受力差引發不適。
物理降溫并非“百無禁忌”,使用時需注意方法與禁忌。禁忌部位的規避尤為關鍵:
- 心前區:若在心前區進行擦拭或冷敷,冷刺激可能引發迷走神經興奮,導致心率減慢,嚴重時甚至出現心律失常等危及心臟健康的情況。
- 腹部:腹部受涼容易引起胃腸道痙攣,進而導致腹痛、腹瀉等不適癥狀,干擾消化系統的正常功能。
- 足底:足底分布著豐富的神經末梢,受涼后會引起末梢血管收縮,不僅影響散熱效果,還可能反射性地引起冠狀動脈收縮,對心血管健康不利。
- 耳郭:耳郭皮膚薄、血管少,對冷刺激耐受性差,冷敷容易導致局部凍傷,影響耳部血液循環和組織健康。
- 陰囊:作為男性重要的生殖器官,陰囊對溫度極為敏感,冷刺激可能影響精子活性,甚至導致局部凍傷,損害生殖功能。
- 枕后:枕后皮膚較為嬌嫩,且靠近重要神經,冷敷或擦拭易造成凍傷或神經刺激,引起不適。
在物理降溫過程中,要密切關注體溫變化和身體反應。若出現持續高熱不退,或伴隨寒戰、面色蒼白、呼吸急促等異常癥狀,應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時就醫。此外,物理降溫通常適用于低熱(體溫在38.5℃以下)或中度發熱的情況;若體溫超過38.5℃,建議在醫生指導下結合藥物治療。
物理降溫是科學有效的退熱手段,能在發熱初期或輕度發熱時快速緩解癥狀。但它并非萬能,需與其他治療方式配合使用。了解正確的操作方法與禁忌,才能讓物理降溫更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發熱帶來的不適。
來源: 山西白求恩醫院 重癥醫學科 趙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