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高溫天氣頻繁出現,一種被稱為“熱射病”的致命性急癥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熱射病是最嚴重的中暑類型,屬于致命性急癥。在高溫、高濕環境下,人體散熱機制崩潰,核心體溫短時間內超過40℃,導致多器官功能損傷。熱射病分勞力性和非勞力性兩種,前者常見于戶外作業者和運動員,后者多發生在年老體弱或缺乏降溫條件的人群中,病死率可高達50%以上。
熱射病是由于長期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人體產熱與散熱失衡,導致核心體溫迅速超過40℃,進而引發多器官系統損傷的疾病。正常情況下,人體通過皮膚輻射、汗液蒸發等方式散熱,但當環境溫度過高、濕度較大,或人體長時間高強度運動、缺乏有效防護時,散熱機制崩潰,熱量在體內急劇蓄積,最終引發熱射病。
熱射病發病初期,患者會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類似中暑癥狀,常被忽視。隨著病情惡化,體溫持續升高,皮膚灼熱無汗、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癥狀加劇。發展到危重階段,患者會陷入昏迷、抽搐,同時伴隨肝臟、腎臟衰竭等多器官功能損傷。嬰幼兒、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癥狀往往不典型,更需密切關注。
一旦發現疑似熱射病患者,必須立即搶救。首先迅速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解開衣物,用濕毛巾或冰袋冷敷頸部、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部位,或用涼水噴灑全身加速散熱。當體溫降至38.5℃左右時,停止物理降溫,防止體溫過低。若患者意識清醒,可少量多次補充含鹽飲品;若已昏迷或抽搐,切勿強行喂水,應立即撥打120送往醫院,接受專業的降溫治療和器官功能支持。
預防熱射病需從多方面著手。高溫時段(10:00-16:00)盡量減少外出,外出時做好防曬措施;戶外工作者應調整作業時間,采用分段作業、隔時休息的方式,并隨身攜帶含鹽飲料。改善居住和工作環境,保持通風,合理使用空調、風扇等降溫設備。日常飲食可多攝入綠豆湯、冬瓜湯等清熱解暑食物,保持充足睡眠,增強身體耐熱能力。熱射病來勢洶洶,掌握科學的防治知識,才能在炎炎夏日守護生命安全。
來源: 山西白求恩醫院 重癥醫學科 趙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