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區域的冬春季節氣候特征表現為氣溫低、晝夜溫差變化大,并時常遭受低溫陰雨寒流襲擊,是牛口蹄疫、呼吸道病、腹瀉病等疫病的敏感高發期。這期間,養殖場戶在做好牛只飼料均衡供應、防寒保暖等飼養管理的基礎上,還應注意加強主要牛疫病的防控。

一、牛口蹄疫

1.病原。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動物的一種高度急性、接觸性傳染病。該病傳染性強、發病率高,能在短時間內形成大面積流行,幼畜的死亡率很高。口蹄疫有A、O、C等7種主型,各主型之間不能交叉免疫。該病毒的毒力很強,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也強。

2.流行特點。該病以黃牛和牦牛最易感,犏牛和水牛次之。犢牛比成年牛更易感,病死率也很高。口蹄疫病毒怕熱不怕冷,寒冷潮濕的條件容易造成口蹄疫的流行,口蹄疫病毒可隨空氣遠距離傳播,在溫帶地區的陸地上可傳播60公里,在海洋水面上可傳播300公里。

口蹄疫疫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季為敏感高發期,牛在冬春季發病多。口蹄疫在國內偶有發生,近年來,由于口蹄疫疫苗的普遍使用和防控力度的加大,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口蹄疫的威脅仍然存在,病毒的變異和跨境傳播仍然是防控的關鍵點。

3.防控措施。為了有效防控口蹄疫,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選用有效疫苗進行免疫、普免與補免相結合、確保免疫密度、注意疫苗的全程冷鏈運輸保管和科學接種、養防結合、綜合防治等。同時,加強疫情監測和預警,及時發現和處置疫情,也是防控口蹄疫的重要措施。

規模場:根據母牛免疫次數、母源抗體等情況,犢牛可在90日齡左右進行初免。所有新生犢牛初免后,間隔1個月后進行一次加強免疫,之后每間隔4~6個月進行加強免疫。

散養戶:春秋兩季分別對所有牛只進行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補免。有條件的地方可參照規模場的免疫程序進行免疫。

發生疫情時,對疫區、受威脅區內的牛養殖場,可根據應急監測或風險評估情況開展緊急免疫。邊境地區受境外疫情威脅時,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可對高風險區內的養殖場進行緊急免疫。

二、牛布魯氏菌病

1.病原。布魯氏桿菌為革蘭氏陰性小桿菌,分為牛、羊、豬、鼠、犬等6種20個生物型。布魯氏桿菌在自然條件下,生活力較強。對陽光直射,消毒藥和干燥抵抗力較弱,在腐敗動物體中很快死亡。溫度在60℃30分鐘或80~95℃5分鐘可殺死病菌。在干燥土壤中,可生存2個月以上,在毛、皮中可生存3~4個月。

2.流行特征。該病的病原存在于病畜和病人體內,病母牛流產時,病菌隨流產胎兒、胎衣、羊水和陰道分泌物排出,還可以長時間隨乳汁排菌,患睪丸炎的公牛精液中也有病菌,可因配種而傳播。該病的主要感染途徑是經消化道感染,因吃被污染的飼料、飼草、飲水而經口感染,經過皮膚和微小傷口感染,經呼吸道和配種時生殖道感染。該病能感染家畜和人,也能感染野生動物。該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但有明顯季節性,牧區羊發生流產高峰后1~2個月,人間也出現4~5月發病高峰。羊種布氏桿菌對人侵襲力強,引起暴發流行,出現典型癥狀;牛種布氏桿菌對人感染率高但發病率低,呈散發;豬種布氏桿菌對人的感染較輕。各種布氏桿菌對相應種類動物感染力強,對其他種類動物的毒力較輕。

3.防控措施。目前對該病的治療還沒有特效藥物,防控應當以預防為主。加強檢疫,引種時檢疫,引入后隔離觀察1個月,確認健康后方能合群。定期預防注射,如布氏桿菌19號弱毒菌苗或凍干布氏桿菌羊5號弱毒菌苗,可于成年母牛每年配種前1~2個月注射,免疫期1年。多次檢出和隔離陽性牛后,必須將病牛污染的環境、分泌物、糞尿、廄舍、用具等,用10%~20%石灰乳或3%苛性鈉、3%來蘇兒溶液等消毒。病死牛尸體、流產胎兒、胎衣要深埋,糞便發酵處理,乳汁煮沸后再使用。疫區牛的生皮等畜產品及飼草飼料等,也應進行消毒或放置2個月以上才允許利用。對流產后續發子宮內膜炎的病牛,可用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子宮和陰道,每天1~2次,經2~3天后隔天1次,直至陰道無分泌物流出。嚴重病例可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治療。中藥益母散對母牛治療效果良好,益母草30克、黃芩18克、川芎15克、當歸15克、熟地黃15克、白術15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白芍15克,共研細末,開水沖,候溫服。

三、牛結核病

1.病原。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種慢性、消耗性傳染病,病原為結核分枝桿菌,分為三型,即牛型、人型及禽型。這三種桿菌都可感染人、家畜、家禽。

2.流行特征。病牛尤其是開放性結核病牛為主要的傳染源,病原體隨鼻液、唾液、痰液、乳汁和生殖器官分泌物排出體外,能污染飼料、飲水、空氣和周圍環境。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而感染,犢牛以消化道感染為主。該病多為散發或地方性流行。

3.防控措施。主要采取定期檢疫,每年春、秋兩季用結核菌結合臨診檢查進行檢疫,發現病牛按污染群對待。定期消毒,每年進行2~4次。每次發現病牛或結核菌呈陽性牛,就要進行一次大消毒。該病缺乏良好的疫苗。發生陽性病牛后可用鏈霉素、異煙肼、對氨基水楊酸鈉治療。對病初期有所改善,但不能根治,而且療程較長、費用大,因此,對開放性的結核病牛,淘汰處理為上策。在治療的同時用5%來蘇兒溶液或3%甲醛液進行一次大消毒。

四、牛巴氏桿菌病

1.病原。牛巴氏桿菌病又稱牛出血性敗血癥,是一種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急性熱性傳染病。

2.流行特征。牛巴氏桿菌對多種動物和人均有致病性,家畜中以牛發病較多。在牛群發生該病時,一般查不出傳染源,往往認為牛在發病前已經帶菌。在牛群飼養不衛生的環境中,由于受冷、擁擠、悶熱、圈舍通風不良、營養缺乏、飼料突變、寄生蟲病等誘因,在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即可致病。病原體通過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飼料、飲水、用具和外界環境,經消化道而傳染于健康牛,或由咳嗽、噴嚏排出病菌,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染。另外,吸血昆蟲的媒介和皮膚黏膜的傷口也可發生傳染。該病的發生一般無明顯的季節性,但在氣候驟變、潮濕多雨時多發,一般為散發。

3.防控措施。在預防該病時,應加強飼養管理,做好牛舍、飼養工具和周圍環境的消毒工作,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消毒藥液選用3%氫氧化鈉、5%漂白粉或10%石灰乳等。發生該病時,應立即隔離病牛和疑似病牛,并進行治療。健康牛要做好認真觀察、測溫,必要時用高免血清或菌苗進行緊急預防注射。對于急性病例,用鹽酸四環素8~15克,溶解在5%葡萄糖注射液1000~2000毫升中靜脈注射,每天2次效果較好;或用20%磺胺噻唑鈉50~100毫升靜脈注射,連用3天,也有一定效果。此外,在治療過程中,在加強護理的同時,還應注意對癥治療。

五、牛沙門桿菌病

1.病原。牛沙門桿菌病又名牛副傷寒,該病原屬于沙門氏菌。臨床上多表現為敗血癥和腸炎,也可使懷孕母畜發生流產。對牲畜的繁殖和幼畜的健康帶來嚴重威脅,有些沙門桿菌,可使人感染和發生食物中毒,應引起注意。

2.流行特征。各年齡牛都可感染,以出生后30~40天的犢牛最易感。病牛和帶菌牛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病菌可隨糞便、尿、乳汁以及流產的胎兒、胎水、胎衣排出,污染飼草和飲水,經消化道傳染給健康牛,此外子宮也可感染,鼠類可傳播該病。該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成年牛多散發,但犢牛發病后可傳播,在群內流行。

3.防控措施。預防該病應加強飼養管理,消除發病誘因,保持飼料和飲水的清潔衛生,可用犢牛副傷寒疫苗。治療可選用土霉素、氯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呋喃唑酮等,并給予對癥治療,如輸液、強心等。

六、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

1.病原。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簡稱牛病毒性腹瀉病,是由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病毒感染牛引起的一種復雜的呈多臨床類型的疾病。該病是以發熱、黏膜糜爛潰瘍、白細胞減少、腹瀉、免疫耐受與持續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咳嗽、懷孕母牛流產、跛行、產死胎或畸形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

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病毒對乙醚、胰蛋白酶、氯仿和其他脂溶劑敏感。pH值在3以下易被破壞,56℃易滅活。在26~37℃放置24小時較原毒價降低10倍。在低溫時穩定,凍干或-70~-60℃的低溫能保存多年。常用消毒藥能很快將其殺死。

2.流行特征。病牛和帶毒牛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病牛所排泄的糞、尿和眼、鼻排泄物,以及乳汁和血液等,可污染飼料、飲水和外界環境,當牛吸入帶毒物質后感染發病。傳播途徑主要是消化道、呼吸道,還可通過母牛子宮垂直感染胎兒。感染后多數牛無明顯的臨床癥狀而呈隱性。該病呈地方性流行,全年都有發生,以冬春季節較多。各年齡的牛對該病都有易感性,但以3~18月齡犢牛易感性較強。牛群飼養管理不當,犢牛吃初乳不足,天氣寒冷潮濕,牛舍擁擠,衛生條件差又不消毒等,都是該病發生的誘因。

3.防控措施。該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和藥物,應堅持預防為主。

謹慎引牛,加強檢疫。堅持自繁自養,不從疫區購牛;對新購牛要用血清學診斷方法進行檢測,避免引入陽性牛。定期對牛群進行血清學檢查以便及時掌握該病在牛群中的流行狀況,如發現有少數牛出現抗體陽性,應將其淘汰以防病情擴大。

加強飼養管理,減少環境應激。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及時清除牛舍內外、運動場上的糞便及其他污物,保持干燥并定期消毒。牛舍應安裝通風換氣設備,及時進行通風換氣。

做好免疫接種,提高機體免疫力。自然康復牛和免疫接種的牛均能獲得堅強免疫力,免疫期可在1年以上。牛病毒性腹瀉弱毒苗、滅活苗等疫苗均能對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起到預防作用。免疫程序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免疫效果。因此,應根據當地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的流行情況,并結合養殖場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通常在6~10月齡、初乳免疫力消失時接種疫苗。應注意牛妊娠期不能接種,由于弱毒疫苗可導致妊娠母牛子宮感染引起流產或新生犢牛免疫抑制,因此妊娠母牛和6月齡以下的犢牛不能使用弱毒疫苗。弱毒疫苗接種年齡應在9~12月齡。受威脅較大的牛群每隔3~5年接種1次,對育成母牛和種公牛應于配種前再接種1次,多數牛可獲得終生免疫,也可將弱毒疫苗和滅活疫苗聯合使用提高免疫效果。

七、牛肝片形吸蟲病

肝片形吸蟲病也叫肝蛭病,是牛的一種主要寄生蟲病。

1.病原。該病的病原為肝片吸蟲和大片吸蟲。蟲體寄生在牛的膽管里,能引起膽管炎、肝炎、肝硬化。病牛營養下降,奶牛產奶量減少,有時甚至引起死亡,對牛的危害較大。肝片吸蟲的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水中孵出毛蚓,遇椎實螺(緣桑螺)就鉆進螺體,經過幾個發育階段,最后形成尾蚜,離開螺體進入水中。尾蚴附著在水生植物或其他物體上,脫去尾部形成囊蚜,牛吃草或飲水時吞入囊蚜而感染。囊蚜到達腸腔以后,幼蟲就從囊中脫出,鉆入腸壁,進入腹腔,到達肝臟,鉆進膽管,在膽管里發育為成蟲。

2.防控措施。定期進行預防性驅蟲。在該病的流行地區,對牛群進行有計劃的驅蟲,每年2~3次。治療用硝氯酚,內服3~4毫克/公斤體重,對成年牛成蟲的滅蟲率為89%~100%,對犢牛成蟲的滅蟲率為76%~80%。若肌內注射應減少用量,以防中毒。肌內注射量為0.5~1毫克/公斤體重。

八、牛球蟲病

1.病原。牛球蟲病是由艾美耳屬的幾種球蟲寄生于牛腸道引起的以急性腸炎、血痢等為特征的寄生蟲病。該病多發生于犢牛。

2.防控措施。牛球蟲病預防應從以下四方面著手:①犢牛與成年牛分群飼養,以免球蟲卵囊污染犢牛的飼料。②舍飼牛的糞便和墊草需集中消毒或生物熱堆肥發酵,在發病時可用1%克遼林對牛舍、飼槽消毒,每周1次。③被糞便污染的母牛乳房在哺乳前要清洗干凈。④添加藥物預防,如氨丙咻,按0.004%~0.008%的濃度添加于飼料或飲水中,既能預防球蟲又能提高飼料報酬率。

牛球蟲病治療可選用:①氨丙咻,按每公斤體重20~50毫克,一次內服,連用5~6天;②呋喃唑酮,每公斤體重7~10毫克內服,連用7天;③鹽霉素,每天每公斤體重2毫克,連用7天。

作者∣廣東汕頭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陳俊敏

來源: 陳俊敏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