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中國海洋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周云杰寄語青年學子:“真正的智者懂得‘鈍感力’的價值——它不是麻木不仁,而是過濾干擾,讓內心清凈。”這句話為即將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指出了一種關鍵能力,也喚起了我對“鈍感力”這個詞語的搜索。
“鈍感力”源自日語「鈍感力」(どんかんりょく),由日本作家渡邊淳一于2007年首次系統性提出。在節奏快速、信息密集的現代社會中,過度敏感容易引發情緒內耗。他指出“鈍感力”正是一種心理上的緩沖機制,幫助人們應對復雜人際關系、職場壓力與生活挫折,進而培養穩健、柔韌的心理品質。
以下幾種方法有助于我們在培養出“鈍感力”:
- 練習“延遲反應” :當面對批評、誤解或突如其來的情緒困擾時,不妨先默數5秒,做幾次深呼吸,給大腦一個冷靜思考的緩沖期。這樣可以減少沖動性回應,避免事后后悔。
-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每個人都有狀態不佳或犯錯的時候。不苛求“事事完美”,允許自己在人生中偶爾跌倒,坦然接納些許失敗,是一種成熟的自我接納態度,也有助于減少內耗。
- 主動“過濾”負面信息:控制刷社交媒體的頻率,不輕易被網絡評論或他人情緒牽動。
- 模擬心理演練: 運用“假設場景法”提前應對,心理預演能增強面對突發情況的從容度,就像“提前熱身”一樣讓我們更有信心。
- 設立“心理免疫日” :給自己定期安排“情緒喘息日”,在這一天暫時不處理負面反饋、不參與高壓交流,而是專注做自己喜歡或擅長的事情,為心理“充電”,提升恢復力。
簡而言之,鈍感力是一種極具價值的精神韌性品質,使我們不被壓力吞沒,保持心理健康,仍能在快節奏的生存條件下沉穩前行。
來源: 自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