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榴蓮三只雞,果肉金黃,香氣誘人——馬來西亞對于榴蓮愛好者來說,稱得上是真正的“榴蓮忘返”。2024年6月,中馬簽署《鮮食榴蓮輸華植物檢疫議定書》,終結了馬來西亞榴蓮僅能以冷凍形態入華的歷史。同年9月,首批60.62噸鮮果榴蓮登陸中國市場,中國消費者首次迎來馬來西亞整顆鮮食榴蓮。令人“榴蓮忘返”的另一面,是體重和健康管理面臨的新挑戰。
正值榴蓮旺季,本期咱們就來探一探榴蓮與肥胖之間的博弈。
榴蓮營養解密:高熱量背后的三重“炸彈”
一、熱量密度驚人
每100克榴蓮約提供熱量147-160 kcal,相當于半碗米飯的熱量,遠超蘋果(52 kcal)、西瓜(30 kcal)。若一次食用300克(約3瓣),熱量攝入直逼500千卡,相當于成年女性一餐所需熱量。
二、糖脂雙高結構
每100克榴蓮含糖量達28.3克,在常見水果中僅次于鮮棗。每100克榴蓮脂肪含量約5.3克(是香蕉的10倍),其中飽和脂肪酸占比超60%。這種組合極易觸發血糖驟升,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促進脂肪合成。
三、食欲的“隱形推手”
榴蓮中的含硫化物(如二乙基二硫醚)賦予其濃郁香氣,但會激活大腦食欲中樞,導致情不自禁、流連忘返、過量攝入。馬來西亞鮮榴蓮因全程免液氮冷凍,硫化物香氣保留更完整,對大腦食欲中樞激活作用更強。
肥胖風險的生物學機制:從腸道到脂肪細胞
一、糖代謝的連鎖反應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成年人每人每天添加糖(單雙糖)攝入量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而每100克榴蓮含糖量已超25克。果糖經肝臟轉化為甘油三酯,過量時直接沉積為內臟脂肪。研究顯示,僅高果糖飲食9天,就能讓受試者肝臟脂肪大幅增加37%。
腸道菌群失調
動物實驗表明,高脂高糖飲食會減少腸道短鏈脂肪酸(SCFA)產量,降低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分泌,削弱飽腹感信號,加劇熱量攝入。SCFA的減少也影響到腸道菌群的生長,進而引起菌群失調。
代謝綜合征的“催化劑”
榴蓮的高糖高脂負荷可能誘發血糖波動,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時血糖升幅可達3mmol/L,馬來西亞鮮榴蓮從采摘到消費者手中僅需48-72小時,葡萄糖釋放速度較冷凍榴蓮快20%,血糖峰值更高。榴蓮中的飽和脂肪酸還會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導致血脂異常。對部分高危人群如肥胖者而言,榴蓮成了代謝綜合征的“催化劑”。
四、冷鏈依賴性風險
鮮榴蓮若運輸超時導致過熟,則可能使糖化終產物(AGEs)含量上升,較正常果約高3倍,加劇胰島素抵抗。還會使組胺含量激增,可能誘發過敏及炎癥反應,間接促進脂肪堆積。
科學享用指南:平衡美味與健康的四大策略
一、時間與搭配
擇時而食:可將榴蓮放在早餐或運動后30分鐘內進食,榴蓮中的高糖分可優先補充夜間或運動后消耗的糖原,增加白天的各類活動也可以逐漸消耗掉過多的熱量。
搭配優化:可選擇蛋白豐富及高纖維食物搭配進食,優化整體飲食結構,抑制升糖速度。比如搭配酸奶(蛋白質)和奇亞籽(纖維)做成“榴蓮奇亞布丁”,口感和健康都能晉級。
二、運動補償
如果實在抵抗不住榴蓮的滋味,那就別忘了給自己返回一個運動補償吧。每100克榴蓮約需額外消耗:快走30分鐘,或跳繩15分鐘,或游泳20分鐘。帶著享受美味的動力,多吃就多動吧!
三、烹飪減負
將榴蓮肉冷凍制成的天然“冰激凌”無需額外添加劑,比起人工制成的高糖高脂“冰激凌”則更為健康,不失為夏天的好“零食”。兩瓣榴蓮配上果園雞做成榴蓮雞湯,無需額外調料也能讓湯底濃郁,全家一鍋湯、熱量均攤,不至于對個人造成過多負擔。
四、人群建議
馬來西亞鮮榴蓮入華,是舌尖盛宴更是健康管理新考題。當“樹上熟”的濃香席卷市場,理性比狂熱更珍貴。享受一瓣榴蓮的濃香,可能需要付出半小時汗水的代價,這正是自然賦予的公平法則。在科學指導下,我們無需拒絕這份熱帶饋贈,而應以更智慧的方式,在舌尖與健康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點。
參考資料:
1.Minniti G, Laurindo LF, Machado NM, Duarte LG, Guiguer EL, Araujo AC, Dias JA, Lamas CB, Nunes YC, Bechara MD, et al. Mangifera indica L., By-Products, and Mangiferin on Cardio-Metabolic and Other Health Condi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Life. 2023; 13(12): 2270.
2. Amalia R, Pramono A, Afifah DN, Noer ER, Muniroh M, Kumoro AC. Mangrove fruit (Bruguiera gymnorhiza) increases circulating GLP-1 and PYY, modulates lipid profiles, and reduces systemic inflammation by improving SCFA levels in obese wistar rats. Heliyon. 2022; 8(10): e10887.
3.Schwarz JM, Noworolski SM, Wen MJ, Dyachenko A, Prior JL, Weinberg ME, Herraiz LA, Tai VW, Bergeron N, Bersot TP, Rao MN, Schambelan M, Mulligan K. Effect of a High-Fructose Weight-Maintaining Diet on Lipogenesis and Liver Fat.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5; 100(6): 2434-42.
同步發布:https://mp.weixin.qq.com/s/mkN509t23OcZpc5iFcr57A
撰文:盧嬋
排版:魏家俊
核對:RH Chen
團隊簡介
“肥胖信條”成立于2022年8月,專注于傳遞與肥胖、減重相關的健康知識。團隊由國家“雙一流“高校的博/碩士、三甲醫院臨床醫師及營養師等組成,專業涵蓋醫學、營養學、生物學等多個領域。目前,團隊已榮獲各類省級科普創作大賽獎項十余項,入圍中國科協“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及“科普中國青年之星”優秀科普作品3項,多篇科普類推文入選權威平臺推薦,廣受好評。歡迎關注“肥胖信條”,讓我們攜手揭開肥胖的科學奧秘,共同踏上健康減重的智慧之旅!
來源: 肥胖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