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這株擁有千年馴化歷史的植物,早已超越了“糧食”的單一屬性。作為全球近一半人口的主食,它維系著中國超60%人口的餐桌;它也是濕地生態的守護者,如同天然海綿涵養水源、固碳釋氧;它更是農耕文明的精神象征,從河姆渡遺址的古老碳化稻谷,到“稻花香里說豐年”的詩意描繪,承載著中國人對“水稻”的美好印記。
水稻生長從育秧開始,秧苗的質量直接影響水稻返青、分蘗等生育進程,以及后期所表現出來的抗逆性、抗倒伏和最終產量。今天,讓我來帶大家走進水稻育秧世界,探索水稻是如何從一粒稻谷萌發成為一株禾苗的。
一、育秧的意義
水稻育秧,簡單來說,就是為水稻種子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使其能夠順利生根發芽、長成壯苗。育成的壯苗需移栽到大田中生長方能結成稻谷,這是移栽的過程;也有直接播種到大田中,不移栽,即為直播稻。育秧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高種子發芽率和成苗率
種子發芽受溫度、濕度、光照等因素影響。育秧能創造穩定環境,讓種子在最佳條件下發芽。例如,適宜的溫度可激活種子內部酶,促進營養分解和運輸,加速發芽;充足濕度則保障種子吸水,避免發芽不良。通過育秧,種子發芽率和成苗率顯著提高,為后續生長奠定堅實基礎。
(二)節約用種和培育壯苗
通過集中育秧,可以精確控制播種量,節約用種。在育秧環節,通過控溫控濕及合理施肥等措施,能促進秧苗生長,使其根系發達、莖稈粗壯、葉片肥厚。這樣的壯苗抗逆性強,能更好抵御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移栽后能快速適應大田環境,為水稻高產創造有利條件。
(三)緩解多熟制季節緊張
多熟制是我國南方稻區的主要種植制度,水稻直播雖然省時省工,作業效率高,但易倒伏,草害嚴重,且不利于多熟制生產。通過秧田育秧環節,可以緩解多熟制前后茬作物種植季節緊張的難題,通過有序栽插,提高作物產量,充分利用單位面積耕地的光溫資源。
二、育秧的關鍵技術
水稻育秧雖然看似簡單,但其中蘊含著許多關鍵的技術要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品種選擇
育秧品種選擇需綜合考慮當地氣候、土壤、種植制度和市場需求。水稻品種有較強的區域性,一般南方種植秈稻品種,北方種植粳稻品種。合適的品種不僅能提高產量和品質,還能增強秧苗抗逆性,減少病蟲害。
(二)種子處理
種子處理是育秧的重要環節。需精選種子,去除雜質、病粒和癟粒,確保種子純度和質量。接著用藥劑浸泡或熏蒸消毒,殺滅病菌和害蟲卵,減少病蟲害傳播。消毒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再進行催芽處理。這樣能提高發芽率和成苗率,培育出健康整齊的秧苗。
(三)秧田準備
秧田是秧苗生長的基礎,其質量直接影響秧苗發育。準備秧田時,需選擇地勢平坦、水源充足且排灌方便的田塊。如果是水育秧,需深耕細耙,使土壤疏松,增強通氣性和保水性,深耕后施足基肥,為秧苗提供充足營養,再整平田面,便于灌溉和管理。最后,根據育秧方式和種植密度劃分小區,留出足夠溝渠以便排水和操作(圖1)。
圖1 秧田(左:水育秧;右:旱育秧)
(四)播種
播種是育秧的關鍵環節,其質量直接影響秧苗生長和分布。播種前需根據品種特性、秧田面積和種植密度確定播種量。播種后要覆土,確保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促進發芽。同時,根據育秧方式和天氣情況適時灌溉,保持土壤濕潤。科學播種可保證秧苗分布均勻、生長整齊。
(五)秧苗管理
秧苗管理是育秧的核心環節,直接影響秧苗的質量。種子出苗后,要加強肥水管理和病蟲害等防控工作,早稻或北方育秧期間由于外界溫度低,還需要做好保溫措施,以培育壯秧。
三、育秧的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水稻育秧也在不斷創新和進步。當前,水稻育秧正朝著以下幾個方向發展:
(一)生態化育秧:減藥減肥與可持續發展
生態化育秧是一種注重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育秧模式。其核心在于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轉而采用有機肥料和生物防治等生態友好型手段,保護土壤和生態環境。同時,充分利用自然生態資源,例如,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害蟲、使用微生物菌劑改良土壤,實現育秧與環境的和諧共生;傳統育秧依賴農田取土,易造成土壤肥力流失,而如今大力推廣的生物基質、基質塊、基質棉(如由秸稈、菌渣等農林廢棄物制成)(圖2),不僅輕巧可降解,還能減少土壤板結。生態化育秧不僅能提升水稻的品質和安全性,還能降低環境污染,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圖2 生物基質(左)和秸稈基質塊(右)
(二)智能化育秧:數字技術賦能全流程管理
智能化育秧通過傳感器技術、自動化控制和信息技術,實現育秧過程的智能化管理。在育秧環境中安裝溫度、濕度、光照等傳感器,實時監測環境參數并將數據傳輸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依據預設參數,自動調控灌溉、通風、補光等設備,精準優化育秧環境。這種模式不僅能顯著提升育秧效率和質量,還能降低勞動強度與生產成本,是未來育秧發展的重要方向。
(三)工廠化育秧:從分散到集中的規模化升級
工廠化育秧利用育秧盤、育秧流水線、自動化灌溉系統等先進設施和技術,高效率進行水稻的標準化、規模化生產。這種方式育秧效率高、秧苗質量好,同時,還能減少勞動力投入,降低生產成本。隨著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和土地流轉加速,規模化、集約化育秧成為必然趨勢,工廠化育秧(智能化育秧中心)將成為主流模式(圖3)。目前,工廠化育秧正在不斷完善,與智能化、生態化育秧結合,進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為水稻種植提供優質秧苗。
圖3 常州市工廠化育秧中心一角
水稻育秧是充滿智慧與希望的農事活動,直接關乎收成,更承載著“藏糧于技”的戰略重任。通過生態化、規模化和智能化育秧,有效降低勞動強度,助力實現從“靠經驗”到“靠科技”、從“分散低效”到“集中高質”的轉變,進而推動更多農民從傳統勞作邁向科技務農新階段。
作者介紹
郭彩麗,南京農業大學國家信息農業工程技術中心實驗師,擁有5年多稻麥生產一線工作經驗。近年來,主持或參加國家級、省部級、校級項目和課題11項,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2篇,參編教材1本。
科學審核:陳惠哲
來源: 中國作物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