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治理中,平茬機械如同 “科技剪刀”,以精準化、機械化作業重塑沙生植物的生長軌跡。當古人“斬棘除草”的原始勞作演變為今日機械化的精準作業,這些裝備恰似古詩詞中“工欲善其事”的現代注腳,既承續著 “敕勒川,陰山下” 的草原生態理想,又以 “利器”之力開創沙生植物養護的新境界。以下從機械分類、技術特性與生態價值出發,解碼平茬裝備如何以“斬棘平茬”之能,成就“固沙育綠”之功。

一、3類裝備的精準分工,各司其職的 “沙場利器”

(一)機載式平茬打捆粉碎一體機:高效集成的 “沙漠作業中樞”

動力與速度:四驅系統支撐 3.5 km/h 作業時速,5 km/h 轉場速度,兼顧切割精度與地形適應性;

作業能力:小于3 cm 直徑檸條收割、50-100 mm 割茬控制,搭配 80 馬力拖拉機日收割量超 20 噸, 集平茬、打捆、粉碎于一體。

圖1.平茬打捆一體機

(二)機載式普通平茬機:地形適配的 “標準修剪器”

參數優勢:與機載式平茬打捆粉碎一體機同速作業下,900 mm 切割裝置離地間隙應對復雜地貌,200 叢 /h作業效率實現規模化修剪,50 mm 留茬精度保障植物再生質量。

圖2.普通平茬機

(三)手持式割灌機:靈活補位的 “末梢作業兵”

場景突破:全無地形限制,雖 30 叢 /h 效率有限,卻能深入陡坡、沙丘縫隙,成為機械化作業的 “毛細血管”補充。

圖3.手持式平茬機

二、從人力消耗到精準賦能的質變,效率與生態的“平仄相諧”

(一)效率成本的雙向優化

單機日作業量抵數十人工,檸條收割成本控制在 1000-2000 元 / 公頃,10 升 / 小時油耗實現規模化經濟;標準化割茬避免人工參差損傷,苗木通直度提升超常規培育水平,根蘗苗競爭減少使養分利用率顯著提高。

(二)生態價值的科學釋放

平茬后沙柳、檸條新枝生長旺盛,防風固沙能力增強,植被覆蓋度提升直接抑制流沙擴散;機械作業按科學高度修剪,維持群落結構穩定,為沙漠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提供技術支撐。

圖4.平茬后的效果(內蒙古烏蘭察布-間隔平茬)

三、生態保護與經濟利用的共贏,枝條里的“詩畫乾坤”

(一)枝條資源的 “雙向變現”

治沙原料:分段枝條制成草方格,構建沙漠鎖沙屏障;

飼料加工:粉碎檸條枝條含蛋白質,轉化為牛羊飼料,解決牧區飼料短缺問題。

(二)治理模式的可持續升級

機械化作業將“純生態投入” 轉化為 “資源循環產出”,牧民通過飼料加工獲得經濟收益,形成“生態保 護-產業發展”的良性閉環。

四、技術驅動未來升級,科技與自然的“和韻而歌”

當前,平茬機械已在西北沙區實現規模化應用,未來智能化升級將推動 “精準作業 + 數據監測” 融合:GPS 自動調節割茬高度、傳感器實時監測植被生長,讓機械不僅是 “修剪工具”,更成為沙漠生態的 “數字管家”。

從“人工揮斧”到“機械轟鳴”,平茬裝備以對仗式的技術邏輯——“效率與精度并存、生態與經濟共生”,在沙漠中書寫著植被煥新的科技詩篇。這種將工程技術與生態規律深度結合的實踐,正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著中國方案。

來源: 林業和草原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