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遼闊,但是與豐富資源相對應的是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人在自然災害面前是極其渺小的,我們無法與大自然抗衡,那便只能盡可能的降低自然災害造成的破壞。以古論今,分析過去發生的自然災害并運用到現代預防機制中去,顯得十分有必要。出于此種目的,研究者展開了對“公元前221年-公元2000年河南省氣象災害時空分布特征”的研究。

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根據《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河南卷)》和《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中記載的自然災害信息進行整理,并輔以各縣縣志對采集的信息進行補正,探究了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000年河南省干旱、暴雨與洪澇、冰雹、低溫與霜凍、病蟲害等5種主要氣象災害的變化特征及其時空演變規律,并得出了以下結論。

首先,過去2000年以來河南省氣象災害頻發,各類氣象災害共發生1929次,發生頻率為0.87。其中暴雨與洪澇是河南省發生次數最多的氣象災害,共發生689次,占總次數的35.72%;其次為干旱災害,共發生598次,而低溫與霜凍災害發生次數最少,為198次,僅占10.26%。

其次,在過去2000年以來,河南省主要氣象災害發生頻率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其中存在信陽、洛陽和新鄉3個高頻中心,以及商丘和許昌2個低頻中心。公元1911年以前,主要氣象災害的多發區主要集中在河南省的西北、北部和南部,而公元1911年以后,河南省的北部和東南部地區成為主要氣象災害的多發地區。

最后,研究者對公元1911年以前與公元1911-2000年河南省主要氣象災害進行空間相關分析,發現干旱災害的多發區發生了明顯的轉移,冰雹、低溫與霜凍災害的多發區在這兩個時期僅出現了少量的轉移;而暴雨與洪澇和病蟲害的多發區卻沒有發生轉移,即兩種災害空間發生分布基本一致。

相關研究成果以“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000年河南省氣象災害時空分布特征”為題,發表到《信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論文信息:邢偉,張兆康,張辰光,李宗盟,劉明華.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3(4):579-585.論文鏈接:10.3969/j.issn.1003-0972.2020.04.0II.

來源: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