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的人們,都在追求著“吃飽穿暖”的生活。小麥作為面粉的前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信陽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閆軍輝老師及其合作者,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展開了對“南北過渡帶淺層地溫變化及其對冬小麥產量的影響--以河南省信陽市為例”的研究。

眾所周知,溫度與光照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兩個重要因素,由數據可知,自1880年以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已升高了0.65~1.06℃。氣候變化導致了光、熱、水等氣候資源分布格局重新調整,而這種氣候資源的改變已經潛移默化地對我國小麥的生長發育產生了影響。為了更深層次地探究淺層地溫變化對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研究者尋找了1961-2017年河南省信陽市逐月0、5、10、20 cm地溫和1992-2016年冬小麥產量。通過對這些資料進行進行插補和分析,研究者發現,信陽各層年均地溫均呈顯著升高趨勢,0 cm地層升溫幅度最大,10 cm地層升溫幅度最小,冬小麥生育期淺層地溫的變化速率與年均地溫類似,0cm地溫的變化速率最大,10 cm地溫的變化速率最小。

除此之外,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1992-2016年冬小麥實際產量以較快的速率顯著增加,過去25年冬小麥氣候單位面積產量大致經歷了“高一低一高一低”的階段波動,1992-1997年和2006-2012年冬小麥氣候產量相對較高,1998-2005、2013-2016年相對較低,氣候產量的最大正距平和負距平分別出現在1997-2003年。

同時,研究者發現1992-2016年冬小麥生育期間5、10 cm地溫與冬小麥氣候產量呈正相關關系,0、20cm地溫與氣候產量呈負相關關系;不同地層對冬小麥氣候產量的貢獻率存在地層差異,20 cm地溫的貢獻率最大,為42.3%,其次是10、5cm地溫,分別為27.6%、23.2%,0 cm地溫的貢獻率最小,為6.9%。

正常情況下,糧食的產量總是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氣候、土壤、品種及作物群體結構等,需要說明的是,研究者在本研究中僅定量分析了信陽市淺層地溫對冬小麥產量的影響,而有關氣溫、降水量、日照等氣候因子對糧食產量的綜合影響沒有涉及,這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相關研究成果以“南北過渡帶淺層地溫變化及其對冬小麥產量的影響—以河南省信陽市為例”為題,發表在江蘇農業科學報上。信陽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閆軍輝為文章的第一作者。

論文信息:

閆軍輝,劉金科,王娟等.南北過渡帶淺層地溫變化及其對冬小麥產量的影響—以河南省信陽市為例.江蘇農業科學, 2020, 48(9): 97-102. http://www.jsnykx.cn/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009018

來源: 地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