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上南北環境的分異即暖溫帶與亞熱帶之間的差異,是橫貫我國中部的昆侖-秦嶺構造系所造成的巨大環境效應,但它并不是所謂的南北分界線向兩側等幅擴展的結果,而是一個特別的地理過渡帶——南北過渡帶。相較于南北分界線而言,“南北過渡帶”這一概念能夠更好地刻畫和體現南北過渡的地理復雜性。
在南北過渡帶中即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之間形成的較為寬廣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是我國大陸上獨特的地形和氣候形成的過渡性植被。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兼信陽生態研究院的研究員張百平與其合作者,根據比較系統的實地調查數據,對常綠闊葉和落葉闊葉木本物種的空間分布進行具體的地理分析,進一步揭示了我國南北過渡帶的地理結構和植被的過渡性及地帶性。
在研究中發現,即使是在過渡帶最靠南、更溫暖的湖北大別山區,常綠樹種也僅見于海拔1000m以下,尤其是封閉溝谷等優越的立地條件上,且大別山對于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在東西方向上,隨著自東向西海拔增高和降水減少,秦嶺—大巴山常綠闊葉樹種重要值呈現降低趨勢,在大部分地段占比都比較低。
另外,南北過渡帶植被的水平分異是區域氣候長期作用的結果。在南北方向上,自秦嶺南麓向南,群落里雖然逐漸開始出現常綠樹種,但數量極少,一直到大巴山中部,常綠闊葉樹種才發生明顯的增加,主要原因就是冬季低溫限制了常綠闊葉樹種的發育。
同時,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作為南北過渡帶主體植被類型,表現出極其復雜的結構變化和地域分異,使其具有與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同等的地位,具有極大的科研價值。。
相關成果以“中國南北過渡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地域分異與地帶性問題”為題,發表在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上。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兼信陽生態研究院的研究員張百平為文章的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論文信息:
張百平,牛繼強,劉俊杰,蔣婭,李佳宇.中國南北過渡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地域分異與地帶性問題.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36(3):345-355.
來源: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