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蟬鳴漸起,太陽行至最北端,古人稱“日北至,日長之至”。此時陽氣達到頂峰,卻暗藏“夏至一陰生”的微妙變化,正是中醫強調“冬病夏治”的重要節點。

1. 民俗中的養生智慧

“冬至餃子夏至面”:北方有著“夏至吃面”的傳統,一碗筋道的涼面澆上麻醬、黃瓜絲,既消暑開胃且暗合養生原理。小麥性涼味甘,搭配黃瓜絲、綠豆芽等時令菜,既能補充因排汗損失的維生素B族,又能促進消化。而江南地區“夏至餛飩”的習俗,則寄托著“耳目聰明”的美好寓意。

**嶺南食荔枝:**嶺南地區“以熱制熱”的荔枝食俗別具特色,現代營養學建議,每日食用不超過15顆荔枝,并搭配淡鹽水預防“荔枝病”。

2. 科學養生指南

**養心護陽:**夏季高溫易致心火旺盛,可飲用蓮子心茶配合冥想調節情緒,讓身心靜下來。建議23點前入睡,早上 6-7 點起床,午間小憩30分鐘有助于恢復精力。出汗后飲用溫水或酸梅湯補充電解質,別貪涼直吹空調。

**適度運動:**運動要避開正午烈日,清晨的瑜伽拉伸或傍晚的散步都是不錯的選擇。

**防暑準備:**家中可多備藿香正氣水等防暑藥品,定期給房間通風,預防暑濕感冒。

夏至已至,快收好這份養生指南,用科學的方式,舒舒服服過夏天!

來源: 河北省健康科學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