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地面400km高度的中國空間站上,航天員們的日常生活跟地球上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大眾對他們在太空中的生活總是充滿好奇,比如,太空會讓航天員基因突變?不穿航天服進入太空會瞬間被凍住?航天員不能是近視眼?……真相果真如此嗎?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1、太空會讓航天員基因突變?

傳言:此前有媒體報道,美國航天員斯科特在太空期間出現頸動脈和視網膜變厚、體重變輕、認知能力下降等變化。因此部分網友認為,太空會讓航天員基因突變。
真相:改變的是基因表達而非基因本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解釋道,航天員在太空中長時間生活后,受太空環境影響,一些外在基因表達可能會發生變化。但真正的遺傳“密碼”,也就是內在基因并未發生改變。
“實際上,人在地球生活基因表達也會變化。比如,熬幾次夜基因表達就可能變化。”鄭永春說。
顯然,論文中說的是基因表達變化,而非基因本身的變化。要知道,人體的DNA即使發生1%的改變,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畢竟,人類和黑猩猩也僅有1.2%的遺傳編碼不同。

2、空間站的航天員,都是飄著睡覺的?

傳言:在地球上,我們每天晚上上床睡覺,早晨從床上醒來,即便偶爾發生意外,也只是會掉在地上。但是到了太空中,由于航天器圍繞地球高速飛行,形成了失重的環境,導致空間站航天員都是飄著睡覺的。
真相:這并不是事實,在狹小的艙內飄浮很容易碰撞到各類儀器設備,發生危險,所以航天員睡覺時都要專門把自己固定好。
在早期的神舟飛船任務階段,航天員是把睡袋在艙內固定好,然后鉆進睡袋里睡覺的。
而現在中國載人航天已經正式進入了空間站時代,現在的航天員們是無比幸福的,因為他們有著寬敞舒適的獨立睡眠區,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和問天實驗艙各有三個獨立睡眠區。
天和核心艙的睡眠區為橫向設置,航天員是“躺著”睡,問天實驗艙的睡眠區為縱向設置,航天員是“站著”睡,但是在失重環境下,睡覺時感覺是沒有區別的。
在睡眠區內,航天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靈活地選擇睡眠區內睡袋的固定方式,有些航天員喜歡更安穩的全固定方式,有些航天員喜歡更自由的飄浮感,就采取半固定的方式,讓睡袋有一定的活動空間。
設計師們還貼心地為每個睡眠區設置了一個舷窗,如果喜歡,隨時可以觀賞美麗的太空景觀。

3、在太空伙食很好,更容易發胖?

傳言:在《天宮TV》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航天員們在太空中的真實狀態,同時還有很多細心的網友通過這個節目發現航天員們在太空中的臉明顯比在地面時大了一圈,于是就有傳言調侃,空間站的伙食是不是太好了,航天員們在那里更容易發胖。
真相:網友們其實說對了一半,空間站的伙食確實不錯,但造成面部看起來發胖的原因是在失重環境下,頭部分布的體液會變多,所以面部看起來好像胖了一圈。
由于在失重環境下航天員體內易出現水分喪失及肌肉萎縮等狀況,體重還會普遍減輕2至3公斤。
造成面部看起來發胖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因為在失重的環境下,包括血液在內的各種體液在體內分布的模式產生了相應的變化,與地面環境相比,最明顯的就是頭部分布的體液更多了,所以面部看起來就好像胖了一圈。
除此之外還有鼻腔和口腔黏膜充血,眼窩浮腫,頭部和頸部靜脈擴張等表現。體液向頭部分布更多的同時,勢必在下肢就會減少分布,所以在航天員臉變胖的同時還有一個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就是他們的腿會變細一點。
這些現象在剛進入太空的前幾天最為明顯,隨著人體對失重環境的適應會在一定程度上逐漸緩解,當航天員返回地面一段時間后就會徹底恢復。

來源: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