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節氣時間
?? 陽歷:開始時刻
2025年6月21日(星期六)10:42:00結束時刻2025年7月7日(星期一)4:04:43
?? 農歷:日期:2025年五月廿六干支:乙巳年壬午月辛酉日
夏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古人便以土圭測日影之法確立此節。公歷6月21-22日交節時,太陽抵達黃經90°,此為“日長之至,日影短至”的極致,故古稱“夏節”“夏至節”。
從道教宇宙觀來看,夏至蘊含著“陽極陰生”的核心智慧。《道德經》云“反者道之動”,陽氣盛極之時,恰是陰氣始生之刻,如同一輪圓日劃過中天,便緩緩向暮色流轉。這種周而復始、陰陽相濟的自然法則,正是道教“道法自然”哲學的生動體現。
夏至三候
道教向來注重“觀物取象”,以自然物候印證天地大道。夏至三候暗藏陰陽轉化之機:
一候·鹿角解
鹿為陽獸,角向前生,感夏至陰氣萌動而脫角;糜為陰獸,至冬至陽氣漸生時方脫角。此為“陽盛極而衰,陰始生于下”的直觀呈現,如《周易》“泰極否來”之理。
二候·蟬始鳴
雄性知了感陰氣初萌而鼓翼嘶鳴。蟬居高樹,飲露餐風,在道教文化中常象征“蛻濁向清”的修行境界,其夏至而鳴,恰似警示世人:陽熱雖盛,需防陰寒潛滋。
三候·半夏生
半夏為喜陰藥草,生于仲夏沼澤。此時陽性生物漸衰,陰性草木萌動,一如道教“陰平陽秘”之說——熱極之時,當以陰柔之物調和陽亢,方合天地平衡之道。
夏至習俗
1. 祭神祀祖
夏至作為“四時八節”之一,自古有祭神祈豐之俗。道教視天地為“大道之化身”,祭神即敬道,祀祖乃重“孝道”。古時道觀多在夏至設壇,以五谷、鮮果供奉三清及自然諸神,祈愿風調雨順,與民間“消災年豐”的愿景一脈相承。
2. 消夏避伏
道教重“順時養生”,夏至日婦女互贈折扇、脂粉,并非僅為消暑,更含“以陰制陽”之意。扇可生風,喻“散陽熱”;粉脂潤膚,喻“護陰津”,與《黃庭經》“外修容貌內養精”的理念暗合。
3. 夏至歇夏
宋代曾有“夏至百官放假三日”之制,此俗暗合道教“夏至陰氣伏于內,需靜養避燥”的思想。歇夏非懶怠,而是順應陰陽交替,如《莊子》所言“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夏至養生
1. 飲食調攝
味苦養心:夏季心火當令,食苦瓜、苦菜等苦味之物,可助心氣制肺金(五行相克理論),《千金要方》亦言“夏宜減辛增苦”。
味酸固表:烏梅、山楂等酸味食物能收斂津液,對應夏至“陽浮于外,陰失所固”的特點,契合道教“固護真元”的養生觀。
味咸滋腎:咸味入腎,夏至宜食海帶、紫菜等,以腎水克心火,達“水火既濟”之效。
??注意:道教忌“以寒制熱”,冰鎮瓜果、冷飲雖能一時解渴,卻易傷脾胃陽氣,致“內寒外熱”,當以常溫綠豆湯、烏梅湯代之。
2. 情志調攝
《素問》言夏季“使志無怒,若所愛在外”,道教更重“靜則神藏”。夏至陽火亢盛,易擾動心神,可習“坐忘”之法:擇陰涼處靜坐,摒除雜念,以意念引導氣息下沉丹田,如《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所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3. 起居修行
晚睡早起:順應“日長夜短”,但需子時(23:00-1:00)前入眠,因子時為陰氣始盛之時,睡以“養陰”;
午時小憩:午時(11:00-13:00)陽氣最旺,小憩片刻可“陽中求陰”,與道教“子午卯酉”四時修行法相應;
避寒就溫:空調房溫差不宜超過5℃,夜晚忌露宿,以防“寒邪侵體”,違背“夏養于陽”之理。
4. 運動養生
道教主張“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夏至宜選舒緩運動:
清晨太極:以柔緩招式調和氣血,如“云手”“攬雀尾”,助陽氣舒展而不耗散;
傍晚散步:沿河畔、林間行“八卦步”,以足踏地脈,吸收自然陰氣平衡體內陽熱;
忌大汗淋漓:運動后忌冷水沖澡,可飲溫鹽水補津液,對應道教“津液為精之余,不可妄泄”之說。
夏至既是陽氣的巔峰,亦是陰氣的起點,如同一柄雙刃劍,道破天地運行的玄機。道教先哲觀此節令,悟得“盛極必衰,否極泰來”的生存智慧——人生亦如夏至,順境時需知收斂,逆境中當待陽生。
愿諸位在長夏之日,以道觀心,于陽極陰生處,尋得身心平衡之法,讓古老的節氣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煥發光彩。
來源: 武漢長春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