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鐵時,每到一站就要沖去上廁所,明明沒喝多少水,卻控制不住地想尿尿。兩個多月前,家住長沙的10歲男孩出現這一癥狀,家長一開始以為是孩子調皮、故意拖延,或者是尿路感染,跑了好幾家醫院做檢查,結果都顯示沒問題。近日,找到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兒科主任徐琳就診,才發現這背后藏著一個“隱形殺手”——抽動障礙。

“尿頻”背后的真兇:抽動障礙

很多人一聽到“抽動障礙”,第一反應就是眨眼睛、聳肩、清嗓子這些常見癥狀。但其實,抽動障礙的表現五花八門,有些癥狀甚至讓人摸不著頭腦。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孩子,反復想上廁所就是一種“發聲性抽動”的變形。雖然看起來是身體在“鬧毛病”,但根源卻是大腦神經“卡殼”了。

徐琳解釋,抽動障礙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疾病,就是大腦里的“指揮中心”出了點問題,導致身體不受控制地做出一些動作或發出聲音。這些癥狀往往是突然出現、反復發生,而且無法被主觀意志控制。就像開頭案例中的患兒,不是不想忍,而是大腦發出的“想尿尿”信號太強烈,根本沒辦法抵抗。

被誤解的“怪毛病”:這些癥狀都可能是抽動障礙

除了反復尿頻,抽動障礙還有很多“迷惑性”癥狀,家長們一定要留個心眼:

1.頻繁清嗓子、咳嗽:明明沒有感冒,卻總像喉嚨里有痰,咳個不停;

2.擠眉弄眼、聳肩扭脖子:不自覺地眨眼、皺眉、歪嘴,或者肩膀一聳一聳的;

3.突然發出怪聲:比如“哼”“哈”“啊”,甚至是學狗叫、學尖叫;

4.重復動作:反復點頭、跺腳、摸鼻子,或者做一些無意義的手勢;

5.突然尿急、肚子疼:像文章里的孩子一樣,用身體癥狀掩蓋真正的病因。

這些癥狀可能會隨著孩子的情緒、壓力變化而加重。比如考試前、被批評后,抽動癥狀可能會更頻繁;但孩子玩得開心、放松時,癥狀又會減輕甚至消失。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家長一開始以為孩子在“裝病”,其實他們真的是身不由己!

確診抽動障礙:別讓孩子背“黑鍋”

如果發現孩子有類似癥狀,家長們千萬不要急著指責,更不要說“你能不能別鬧了”這種話。正確的做法是:

1. 觀察記錄:記錄下孩子癥狀出現的頻率、時間、場合,以及是否有誘因(比如緊張、疲勞);

2. 及時就醫:兒科醫生會通過詳細問診、心理評估,甚至腦部檢查(如腦電圖、磁共振)來排除其他疾病;

3. 耐心溝通: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多鼓勵他們表達感受,減少心理負擔。

這里要特別提醒:抽動障礙的診斷需要專業醫生判斷,千萬不要自己上網查資料“對號入座”!有些癥狀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比如癲癇、多動癥,誤診可能會耽誤治療。

科學治療:幫孩子奪回身體的“控制權”

幸運的是,抽動障礙雖然難治,但并非不治之癥。經過系統治療,很多孩子都能回歸正常生活。治療方法通常包括:

1. 藥物治療:醫生會根據孩子的癥狀和嚴重程度,選擇合適的藥物(比如抗精神病藥、抗抑郁藥),幫助調節神經遞質,減少抽動癥狀;

2. 心理行為干預:通過認知行為療法(CBT),教孩子學會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同時幫助家長理解孩子的困境,改善家庭溝通方式;

3. 生活調整: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疲勞和壓力,少吃含添加劑、咖啡因的食物;

4. 家庭支持:家長要保持耐心,避免批評或強迫孩子“改正”,多給他們正向鼓勵。

開頭提到的那個“尿頻”孩子,在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兒科經過一個月的規范藥物治療和心理干預,現在坐地鐵終于可以全程不用上廁所了。雖然偶爾還會有輕微的抽動,但他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樣,開開心心地出去玩了。

給家長的話:別讓偏見傷害孩子

抽動障礙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糾正”,而是理解和支持。有些家長擔心孩子被歧視,選擇隱瞞病情,但這反而可能讓孩子更加自卑。其實,只要和老師、同學坦誠溝通,大多數人都會給予包容。

同時,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兒科主任徐琳友情提示:家長也要調整心態,不要因為焦慮過度“盯”著孩子的癥狀,這反而會給孩子壓力。記住,抽動障礙就像一場“情緒感冒”,雖然會反復,但只要我們用科學的方法應對,孩子一定能戰勝它!

供稿:兒科 田甜

編審:宣傳辦

來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