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副中藥除頑疾”“一杯神茶解千愁”……這些夸大其詞的宣傳在生活中屢見不鮮,使得中醫被誤認為是無所不能的‘靈丹妙藥’。然而現實中,有人因輕信小店“徒手整形”而損傷關節,有人喝小店“祖傳秘方”導致肝腎損傷。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每一味藥、每一種療法都基于嚴謹理論,絕非偏方吹噓的“立竿見影”。
別讓偽科學借中醫之名混淆視聽,危害健康,我們需要共同揭開迷霧,追尋真相!
中醫外治類
“艾灸萬能”:哪里不舒服灸哪里?
誤區:有人誤認為艾灸是萬能療法,在家隨意施灸,且長時間集中于同一部位。
真相:艾灸雖有溫陽通絡之功,卻非人人皆宜。陰虛內熱、實熱證者灸后反增病狀;面部及大血管區域應避免直接灸,以防灼傷。艾灸時,溫度與時間需嚴格把控,以防燙傷。建議先咨詢中醫師,根據體質和病癥選擇合適的穴位與方法。
二 “包治百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靠正骨根治?
誤區:有人認為正骨能解決所有脊柱問題,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甚至將其視為“救命稻草”。一些人因貪圖便宜或便捷,選擇街邊小店、按摩店進行正骨,認為“手法都差不多”。
真相:(1)正骨之術,主要適用于關節錯位及小關節紊亂之癥,而對于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及骨質增生等嚴重疾病,正骨非但不能根治,反而可能因操作不當而加劇神經壓迫,導致疼痛難耐,甚或肢體麻木等不良反應。此類疾病需結合影像學檢查,由醫生評估后選擇綜合治療方案(如理療、藥物、手術等),盲目正骨存在極大風險。
正骨屬于醫療行為,需專業醫師具備解剖學、影像學知識及臨床經驗,通過觸診、影像判斷骨骼錯位情況,精準施力。非專業場所的從業人員因缺乏系統培訓,手法操作易出錯,可能引發骨折、脫位乃至脊髓損傷等嚴重后果。比如,頸部正骨若操作不當,可能壓迫頸動脈,損傷脊髓,進而危及生命。建議選擇正規醫院或有資質的醫療機構進行治療。
正骨作為專業醫療手段,雖有治療效果,但也伴隨風險。在考慮進行正骨治療時,應理性評估其潛在益處與風險,并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切勿在非正規醫療機構盲目嘗試,以免增加健康風險。
中醫內服類
二、“越補越好”:人參鹿茸等中藥隨便吃?
誤區:很多人認為養生需大量進補名貴藥材,如人參、鹿茸、阿膠等,甚至將其作為日常保健品。認為中藥天然無害,自行服用未經驗證的偏方、秘方治療疾病。
真相:(1)中醫講究‘虛則補之’,根據個人體質不同,進補方法也各不相同。例如,實熱體質者食用人參、鹿茸后,常易引發上火,諸如流鼻血、失眠等癥狀便會接踵而至;而陰虛火旺者若服用阿膠,則可能使內熱愈發嚴重。盲目進補,非但無益,反而可能打破身體的陰陽平衡,招致不良后果。建議在中醫師指導下,根據個人體質精選滋補品,并嚴格控制用量與服用頻率。
(2)使用中藥時,需嚴格注意配伍與劑量控制,謹記‘是藥三分毒’的古訓,即便是常見藥材,也可能產生毒副作用。例如,過量服用何首烏可能導致肝損傷,馬兜鈴酸類中藥可損害腎臟。中醫用藥講究辨證論治,必須經專業醫師診斷后方可開方,且需嚴格按照醫囑服用,切勿盲目相信‘祖傳秘方’或私自配藥。
“排毒神藥”:喝涼茶能天天清宿便?
誤區:部分人將含大黃、番瀉葉等成分的涼茶或排毒產品當作日常飲品,認為可清除體內毒素、減肥通便。
真相:這類藥材多為苦寒性質,長期服用易傷脾胃,擾亂腸道功能,嚴重時還可能造成藥物依賴性便秘。中醫所說的“排毒”是通過調理臟腑功能,促進代謝,而非單純依靠瀉藥。改善便秘需調整飲食,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水果、蔬菜、全谷物和豆類,促進腸道蠕動排便。同時,適量運動可增強新陳代謝速率,加快胃腸蠕動。對于便秘問題,應避免依賴所謂的“排毒神藥”,而應遵循科學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必要時尋求醫生的幫助。
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萬能的“神藥”“神法”。摒棄那些急功近利的養生謠言,回歸中醫養生的本質,才能讓中醫真正成為守護健康的堅固防線,享受健康生活!
來源: 朱姿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