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開幕。本次大展匯聚了全國12家科研院所和科普場館的118件代表性恐龍標本和重要模型,旨在用中國恐龍珍品標本講述恐龍家族的生存演化故事,以及中國三代恐龍研究者的科學發現和研究故事。
本次展出中,祿豐市派出8件珍貴的恐龍化石標本。據祿豐市恐龍化石保護研究中心主任王濤介紹:“這8件化石完全可以稱得上是‘鎮館之寶’”,現在就讓我帶大家了解一下,這8件化石究竟都有些什么來里吧。
三疊中國龍
三疊中國龍屬于獸腳類食肉恐龍,生存于侏羅紀早期,是當時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三疊中國龍化石最早是在云南省昆明市晉寧盆地下部祿豐組地層中發現的,它體長約6米,高2.4米,特點是頭骨大、前肢短小、后肢強壯,作為當時的頂級掠食者,為了捕獵植食性恐龍或其他動物,演化出了利于奔跑的后肢。
三疊中國龍是食肉性恐龍,是侏羅紀早期的恐龍王者。它在1993年上映的電影《侏羅紀公園》中被描寫成一種小型恐龍,頸部擁有可收縮的皺褶,能射出致盲毒液,使獵物失明且癱瘓。但實際上,沒有任何化石證據能證明三疊中國龍具有收縮頸傘和毒液,電影中的三疊中國龍也比實際存在的小得多。
1987年,昆明博物館考察隊在晉寧縣發掘到兩具糾纏在一起的恐龍骨骼,分別是三疊中國龍和云南龍。兩只恐龍或在爭斗中雙雙陣亡,此后又被完整地埋藏保存在一起。
因在三疊中國龍上顎介于前頜骨和頜骨之間接合處發現深深的溝槽,古生物專家推測三疊中國龍前頜骨或許具有窄的勾狀喙,是一種食腐肉的掠食者,推測它的覓食方式類似高山兀鷲。為了食用大型原蜥腳類恐龍尸體,三疊中國龍進化出了窄而彎曲的前喙,這樣的結構有助于撕裂恐龍胸前的皮膚。同時,羽冠狀的頭脊所呈現的扇狀,恰好能夠起到撐開內臟和胸前皮膚的作用,防止它們在此過程中閉合。
2023年4月,古生物學界宣布了兩項重要的發現,三疊中國龍和中國雙脊龍被證實為中國龍屬的兩個種。這一發現是基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澤川、尤海魯以及祿豐市恐龍化石保護研究中心王濤共同研究撰寫的論文《中國云南祿豐早侏羅世獸腳類恐龍三疊中國龍一新標本》,并且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上。
來源: 祿豐市恐龍化石保護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