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龍吟九州· 國恐龍大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開幕。本次大展匯聚了全國12家科研院所和科普場館的118件代表性恐龍標本和重要模型,旨在用中國恐龍珍品標本講述恐龍家族的生存演化故事,以及中國三代恐龍研究者的科學發現和研究故事。
本次展出中,祿豐市派出8件珍貴的恐龍化石標本。據祿豐市恐龍化石保護研究中心主任王濤介紹:“這8件化石完全可以稱得上是‘鎮館之寶”,現在就讓我帶大家了解一下,這8件化石究竟都有什么來歷吧。

盤古盜龍

盤古一詞想必大家已經十分熟悉,但若組成“盤古盜龍”大家可能會感到陌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尤海魯研究員為何會如此命名呢?

實際上,與盤古一詞的“開天辟地”意思相近的是,這是亞洲首次發現腔骨龍類化石,該化石最終被確定為腔骨龍類恐龍新屬種,因此尤海魯研究員給它命名“祿豐盤古盜龍”。

祿豐盤古盜龍體長約2米、臀高約50厘米、體重約60公斤,其正型標本保存了較完整的頭部和頭后骨骼,是一個近乎完整且接近成年的個體,因該化石發掘的地方古時稱為盤龍鎮(今恐龍山鎮),且該恐龍具有掠食性,故得名祿豐盤古盜龍。

祿豐盤古盜龍和大部分腔骨龍類恐龍一樣,有著非常鋒利的牙齒和指爪,后肢修長而有力,具有快速掠食、奔跑的能力。它的脖子和尾巴尤其長,看起來就像是現代的鴕鳥,嘴巴則呈現鳥喙狀,并且在邊緣處長有圓錐形且細小密集的牙齒,很容易就能將獵物撕碎。祿豐盤古盜龍以捕食類似蜥蜴的小型動物或者魚類為主,屬于獸腳類中的小型食肉恐龍。

盤古盜龍化石是該科化石在亞洲的首次發現(對于腔骨龍類恐龍,在美洲和非洲都有比較詳細的記錄),對研究該類恐龍的演化和分布,乃至早期獸腳類恐龍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祿豐盤古盜龍化石骨架在祿豐恐龍科普教育基地展出。

來源: 祿豐市恐龍化石保護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