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種傷口敷料,一文帶你了解


傷口是正常皮膚組織在致傷因子作用下造成的組織損傷或缺損。傷口十分常見,自有人類開始就有傷口的形成。敷料的使用是營造一個與皮膚相近的自然環境,讓傷口快速愈合。不同傷口敷料在推動傷口愈合進程,降低創面炎癥反應,促進組織血管化和重塑起著重要作用,下面讓我們認識一下這些敷料吧。

- - - - - -

一、普通紗布

優點:

保護創面、制作及應用簡單、價格便宜,適用于淺表、手術或較深傷口填塞。

缺點:

1.不能保持創面濕潤環境;

2.敷料浸透后,細菌容易入侵;

3.易粘附創面,更換時造成再次機械性損傷。


二、合成纖維紗布

優點:

1.敷料纖維不易脫落;

2.具有一定引流,防粘連,保濕作用。

缺點:

通透性高,對外界顆粒性污染物無阻隔。


三、凡士林紗布

優點:

隔離創面,減少細菌感染;

不粘連傷口,保護創面肉芽生長;

適用于感染化膿,滲血滲液較多的傷口。

缺點:

1.滲液吸收能力差,需要經常更換;

2.可透氣體和細菌,需要外敷料覆蓋固定。


四、薄膜敷料

優點:

阻隔微生物入侵創面,防止感染;

順應性好,可固定關節及易摩擦部位;

具有自粘性且透明,使用方便,便于觀察創面。

缺點:

不能用于感染傷口;

移除敷料時可能發生撕脫性皮膚損傷;

幾乎沒有吸收能力,滲液滯留可能浸漬傷口周圍皮膚。

適用范圍:

主要用于固定留置針、導管,防止感染,也用于淺表傷口及少量滲液或無滲液創面,可作為其他敷料的輔助敷料。


五、水膠體類敷料

水膠體敷料主要是由羧甲基纖維素鈉、合成彈性體、醫用粘合劑、合成增塑劑和表層聚氨酯半透膜組成。

優點:

幫助傷口自溶清創;

保持創面濕潤,降低疼痛;

用于靜脈炎的預防及治療;

更換敷料時無痛,可加快傷口愈合;

具有自粘性,可裁剪,有良好的順應性。

缺點:

不適用于感染、骨和筋腱暴露的傷口;

不適潛行或滲液多的傷口,可浸漬傷口周圍皮膚;

不易觀察傷口,殘膠不易去除,易撕傷周圍脆弱皮膚。

適應癥:

皮層傷口、黑痂性傷口、少量和中量滲出傷口、表面燒燙傷、曬傷、擦傷、放射傷和壓瘡預防。


六、水凝膠類敷料

水凝膠類敷料,是由水及非粘性多分子聚合物組成的糊狀凝膠或片狀凝膠。

優點:

不粘傷口,易清除;

補充水分,防止壞死;

利于上皮移行及肉芽生長;

水化傷口,提供濕潤環境,促進傷口自溶性清創。

缺點:

含水量高,不能大量吸收滲液,不用于滲出多的傷口和感染傷口,不能阻隔細菌入侵。

適應癥:

靜脈炎的預防和治療;

Ⅰ、Ⅱ度燒傷的傷口;

用于保護外露骨膜、肌腱、內臟器官等;

部分和全皮層傷口、黑痂壞死性傷口的清創,如:下肢潰瘍、壓瘡、未感染糖足潰瘍等。


七、藻酸鹽或藻酸鈣敷料

藻酸鹽或藻酸鈣是從天然海藻植物中提煉出來,易溶于水且吸收快。

優點:

能吸收高于本身重量17~20倍滲液;

保持創面濕潤,不粘創面,保護暴露的神經末梢,減輕疼痛;

與滲出液接觸后發生Na+-Ca+離子交換,使傷口Ca+濃度增加,起到止血加速愈合作用。

缺點:

1.需要二層敷料固定,換藥時需檢查有無殘留;

2.不適合干性傷口、有焦痂傷口和活動性出血傷口;

3.無垂直吸收功能,需要填塞傷口內,超過傷口邊緣,可造成皮膚浸漬。

適應癥:

下肢潰瘍、壓瘡、糖足潰瘍;

用于部分或全皮層傷口、中至大量滲液傷口;


八、泡沫類敷料

泡沫敷料是由聚氨酯泡沫和聚乙烯醇泡沫組成,靠海綿的水蒸氣轉運和吸收機制來控制滲出物。

優點:

能保持創面濕潤,促進傷口愈合;

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減少傷口浸漬;

更換敷料時不損傷新生組織,減少出血和疼痛。

缺點:

不能促進干的傷口自溶性清創,不適用于焦痂傷口,不透明不便于觀察傷口。

適應癥:

壓瘡的預防;

中至大量滲出的傷口;

各類慢性傷口,如下肢潰瘍等;

氣管切開術后創面及插管周圍皮膚的護理。


九、親水性纖維含銀敷料

產品利用銀的殺菌作用,與傷口滲出液接觸可釋放銀離子對抗細菌。

優點:

與創面緊密貼合,減少細菌增殖死隙;

高吸收,親水性纖維敷料可吸收高達自身25倍重量;

鎖定滲出液和細菌,垂直吸收,避免浸漬,促進自溶;

有效安全抗菌,持續緩慢釋放銀離子達14天,不產生耐藥。

缺點:

需要外層敷料固定,濕潤時皺縮,抗張能力低,敷料纖維會脫落。

適用范圍:

感染傷口或有感染風險的傷口、外科術后傷口、燒傷、皮膚移植供皮區、創傷以及慢性傷口(壓瘡、靜脈潰瘍、糖尿病足、腫瘤傷口)。


十、生物活性敷料

生物活性敷料是由FGF(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和膠原蛋白復合而成。

優點:

主動修復、恢復愈后組織功能;減少瘢痕形成,縮短創面愈合時間;

神經營養作用: FGF像NGF(神經生長因子)一樣對神經元有維持生存和促進生長的作用;

良好的止血性:與血液接觸后能誘導血小板聚集,激發血小板釋放凝血因子,激活凝血酶原,促進血凝塊形成;能在傷口表面形成凝膠層,對損傷血管起填塞作用。

適應癥:

中至大量滲液或中至深度傷口,有空洞竇道的傷口,凝血功能欠佳或術后有出血的傷口。

注意事項:

需2~8℃條件保存;

使用前徹底清創,控制感染;

不能與膏劑抗生素、酒精、碘酒合用。


十一、脂質水膠體硫酸銀敷料

產品由浸有水膠體顆粒(羧甲基纖維素鈉)、凡士林和銀鹽的聚氨酯網構成。

優點:

貼合傷口,可用于難包扎的部位;

保護傷口周圍脆弱皮膚,可任意剪裁,不粘連周圍組織;

適用范圍廣泛,可用于填塞引流,也可與負壓聯合使用;

廣譜抗菌,抗菌活性長達7天,包括MRSA、VRE、 ESBL在內的大量微生物廣譜療效。

缺點:

不能吸收滲液,易造成傷口周邊浸漬,需要外層敷料固定。

適用范圍:

1.慢性傷口:壓力性損傷和腿部潰瘍;

2.急性傷口:燒傷,創傷,外科傷口等 ;


十二、高滲鹽水敷料

由吸收性聚酯纖維及28%氯化鈉組成,為傷口提供高滲環境。

優點:

提供高滲環境,利于細菌和壞死組織清除;

可用于深腔性傷口,如竇道、壓瘡、下肢潰瘍等;

高滲透性能減輕肉芽水腫,促進肉芽生長,加速局部傷口愈合。

缺點:

不能用于正常皮膚,需每日更換。

適用范圍:

深腔、竇道及膿腫切開傷口;

肉芽水腫傷口、炎性增生期傷口;

延期愈合分泌物多的傷口(壓瘡、外科傷口、糖足潰瘍、下肢靜脈潰瘍)。


十三、3M液體敷料

以高分子丙烯酸為主的3種聚合物合成,不含酒精。

優點:

無痛無刺激、不影響傷口愈合;

30秒快干,最長達72 小時有效保護,無需反復涂抹;

在皮膚上形成透氣防水薄膜,避免或減少暴露于尿液、糞便、消化液、引流液等環境中,隔離潮濕,減少摩擦。

缺點:

使用前皮膚須清潔并擦干,涂抹后待干再涂抹第二層;

大腿間或臀部皺褶處,將皺褶處撥開后涂抹,待干后松開;

每24~72小時可重復涂抹,勿與乳液、乳霜、油藥膏等一同使用。

適用范圍:

皮膚干燥癥;

預防壓瘡及治療壓力性損傷,破損皮膚慎用;

紅臀、失禁性皮炎、靜脈炎、放射性皮損防治。


十四、液體敷料賽膚潤

賽膚潤含99%人體必需脂肪酸(亞油酸亞麻酸等),大茴香含1%,必須脂肪酸經皮吸收,改善表皮屏障,增強皮膚抵抗性。

優點

形成脂質保護膜,防止二便浸漬損傷;

提高受壓部位的血氧分壓,改善微循環;

有效保濕,減輕皮膚干燥,皸裂、脫屑、騷癢、色素沉著。

適用范圍:

皮膚的壓力性潰瘍(如Ⅰ期紅斑、Ⅱ期未破損的水泡期皮膚)、皮膚干燥癥、風險區域皮膚護理(如:小兒紅臀),破損皮膚不建議使用。


十五、瑞光敷貼

優點:

三倍的愈合速度,節約70%的愈合時間;

激活完整免疫系統,喚醒免疫T細胞, 激發自身炎癥反應,抑菌防感染;

消除瘢痕結痂,愈后留疤少。

適用范圍:

延遲愈合傷口;

糖尿病傷口。


十六、微動力負壓護創敷料

優點:

敷料孔徑與負壓值較少,換藥時不易造成二次創面損傷;

有效吸出創面滲出液,降低對痛覺神經刺激性,減輕換藥疼痛程度;

輔料特殊結構不易使水分被擠出,確保創面四周皮膚清潔,為創面愈合提供

有利條件。

適用范圍:

1.燒傷患者創面;

2.糖尿病患者足部潰瘍。

隨著不同類型傷口敷料品種的增加,讓傷口護理在敷料使用上有了更多選擇。沒有一種敷料適合治療所有類型的傷口,也很少有敷料適合傷口愈合周期的各個階段。只有對各種敷料性能有很好的了解,對所有愈合因素進行評估,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使患者從中獲益。


作者:黃東東

審校:王秀芬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

(注:圖片源自網絡)

參考文獻:

[1]Tatarusanu SM, Lupascu FG, Profire BS, et al. Modern approaches in wounds management[J]. Polymers(Basel),2023,15(17):3648.

[2]王文華,韓曉梅,姬響華,等 . 水膠體敷料對壓瘡合并中重 度感染的臨床療效[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9, 29(6): 949-952. DOI:10.11816/cn.ni.2018-180837.

[3](美國)Lippincott Willianms & Wilikins.傷口護理[M].胡月琴,袁 媛,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48-49.

[4]呂霞,李錦鈴,王珍,等. 親水性纖維含銀敷料在老年患者壓瘡治療中的安全性研究.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18) : 2165-2165. DOI: 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8.18.013.

[5]王穎,宋宇,張羽,水膠體敷料在神經內科壓瘡患者中的應用.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0,26(24):3377-3377.DOI:10.3760/cma.j.cn115682-20190929-03536.

來源: 結核病專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