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面衛星遙感圖上,可以清晰看到在楚雄州祿豐市境內的一座環形山,本地人把它叫作隕石坑,山的一側是整塊巨石托起的村莊,名叫滑石板村。

在滑石板村后山,400余枚恐龍足跡化石藏身于山林間的砂石上,直至2024年5月,研究人員開展現場勘測調查,恐龍足跡化石才陸續暴露出來。經調查,足跡賦存在上白堊統馬頭山組中,時代為早白堊世中晚期,也就是1.2至1億年前。

從滑石板村出發,沿著凹凸不平的砂石路蜿蜒而上,步行30分鐘便可踏入滑石板恐龍足跡化石保護點,這片占地5000余平米的山坡上,記載了白堊紀早期恐龍在這里的活動行跡。這些足跡涵蓋了蜥腳類、獸腳類和鳥腳類,是目前云南省境內發現的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多樣性最高的恐龍足跡化石點。

大大小小的恐龍腳印在低矮的灌木叢中零星散開,最大的足跡形似圓形直徑達1.2米,最小的也有30厘米,這些足跡對恐龍的行走姿態、運動狀態、群居習性、社會行為、食物鏈結構、病理特征、古地理以及古環境等方面提供大量信息。祿豐市恐龍化石保護研究中心工作人員董啟興告訴記者,根據現場推斷,當時這里可能位于湖泊的邊緣,周邊植物豐富,不同種類恐龍吃完食物后,到湖邊飲水后踩到水邊的泥沙,大型蜥腳類恐龍留下了大腳印,獸腳類恐龍也踩了一些腳印,還有甲龍、劍龍類型的恐龍可能也在這戲水,留下多種恐龍的腳印。

在半山腰,三指朝下、四足著地的鳥腳類恐龍化石足跡向我們展示了它在此地悠閑“散步”的場景。這個行跡點的5個足跡均為三趾型,足長與足寬長度相近,介于30至40厘米之間,足跡指跡較短且粗壯,跖趾墊印記清晰。董啟興介紹說,這個行跡點研究價值比較高,是一條恐龍在同一地點留下的一連串足跡,構成一條非常完整的行跡,這對于研究恐龍的移動步態和速度有很大價值。

在這個恐龍足跡化石保護點,獸腳類足跡數量較少,呈孤立狀分布,個體均較大,平均足長55厘米,足寬43厘米,足跡趾跡分明且粗壯。蜥腳類足跡數量較多,部分呈零散狀分布,部分組合形成行跡,最長的一條行跡可達50米;足跡中多數為后足足跡,整體呈不規則橢圓形或卵形,前端可見明顯的五趾特征,平均足長86厘米,最大超過1米,足寬71厘米。

“足跡化石所反映的如此眾多的蜥腳類恐龍與鳥腳類恐龍的共存,表明該地區環境適宜、植被茂盛,是恐龍生存繁衍的樂土?!崩ッ骼砉ご髮W國土資源工程學院教授張世濤說,我們對恐龍足跡賦存地層的沉積環境開展的研究,指示足跡出現在濱淺湖環境中?;诙嗵桌顺刹ê鄄咕€走向,并結合前人盆地古地理研究,恢復得到祿豐盆地恐龍山地區的古湖岸線呈近南北走向。這與足跡化石點多數足跡的運動方向高度一致,暗示了恐龍動物群沿著湖岸遷徙和生活的狀態。

張世濤說,祿豐恐龍山白堊紀大型恐龍足跡化石點的發現表明,祿豐盆地不僅是侏羅紀恐龍的樂園,而且還是白堊紀恐龍的天堂,其巨大的科研和科普價值在全國乃至全球都是罕見的。

來源: 祿豐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朱家芬 楊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