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霞洞位于嶗山上清宮北玄武峰下,沿上清宮門前的崎嶇小路走到盡頭,便是嶗山十二景之一“明霞散綺”。明霞洞背倚聳立的石峰,山高林密,峭壑深邃,500多年前有位道教真人曾在這里修煉,他就是全真龍門派第4代弟子、嶗山派的創始人孫玄清(因孫玄清號金山子,故嶗山派又名金山派)。

孫玄清(1496~1569) 號紫陽。明壽光人。幼年雙目失明,出家為僧。嘉靖元年(1522)輾轉到嶗山,創道教全真金山派,并以明霞洞為祖庭。嘉靖三十七年(1558),朝廷差官詔取天下玄文秘錄商洽研究。赴京后被敕封為“護國天師府左贊教”,駐北京白云觀,掌管真人府事。隆慶年間(1567~1572),重修嶗山明霞洞,建三清殿一處。

得張三豐點撥雙目復明

孫玄清,號紫陽,又號金山子、海岳山人,壽光化龍鎮埠西一村人,俗名超然。他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明代嶗山著名道士,世宗敕封他為“護國天師府左贊”,令他“掌管真人府事”。。

據族譜記載,孫玄清是埠西孫氏始祖諱祥的五世孫,父諱鈞,行四。他雖天性孤傲,卻天資聰敏。孫玄清9歲那年父母早喪,因悲痛過度雙目失明,他不愿寄養在伯父家,而是選擇了出家為僧。后來,他聽說盲道徐復陽在嶗山修行復明的故事后,于嘉靖初年,輾轉來到嶗山明霞洞,棄道從釋,拜李顯陀為師。據清人梁教無《玄門必讀》記載,孫玄清后來還曾在鐵查山云光洞,遇通源予授以升降天門運籌之法(內丹法)。19歲那年,即墨縣太和真人攜住黃石宮,修煉20多年,頗有成就。

民間有種說法,道教宗師張三豐出家入道也是由于幼年的眼疾,后來他的雙眼得云庵道長的妙手治療痊愈,而張三豐自此亦深得道教醫學真傳,精通醫理。在他第三次返嶗山后,便將道教醫學和內丹養生結合起來研究,再加上他馳名天下的道家武學功夫,一并傳授給嶗山道士,而孫玄清則有幸成為其中一個。據史料記載,孫玄清曾在嶗山偶遇四處云游的張三豐,進行傳授與點撥,于是豁然貫通,歷經艱苦修煉,“大悟千百遍,小悟不可以計數”。20年后孫玄清終于雙目復明,從此名聲大噪。

青島市道教協會的劉清章在《嶗山明霞洞和它的傳說》中描述孫玄清重見光明時的情景:相傳金山派祖師孫玄清在紫洞煉丹打坐,他先天雙目失明,自來嶗山出家后,每日修煉功法,矻矻孜孜,勤煉不輟,虛心靜氣,長期深入,外加師傅真傳其中,煉就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之功。忽一日見洞內一線霞光射入,視洞內石壁突兀,他喜而驚詫,起身高呼,一腳跺地,洞內石地下墜,洞上石硼振陷,四周紫氣縈繞不散,他又一腳踹于洞后,擊出一孔,自出。其仰視巖石、松樹,郁郁蒼蒼,若在云中,俯視溪谷,云開霞卷,神思飛爽,忽得東海全勝,自此悟道。本來洞前兩株銀杏樹為雄樹,自從洞門塌陷,洞內真氣泄漏,內相外出,外相滲入,陰氣厚重,須臾便見兩棵大樹葉落枝敗,元氣大傷,孫真人摘得一枚銀杏丟于墻下,瞬間合抱之木立于崖畔,枝繁葉茂,根連洞內,阻住洞內真氣,雖保住兩棵古樹,卻由陽變陰,由青變老。

嶗山道士中明代出了兩位失明后經過修道重見光明的人物,在普通人看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嶗山與名人》一書卻認為道家的修煉方法與中醫理論不無關系。根據中國古代醫書《黃帝內經》所講的“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的原理,治療眼病,根在治肝,“肝志為怒”,所以克制“怒”是治療眼疾的根本。全真道教主張性命雙修,就是通過修性避免“七情傷六,六欲傷身”的危害,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張三豐教孫玄清靜心養性,以不怒養肝,肝強則眼明,所以恢復視力是符合中醫理論的。當然,嶗山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助于調節人的心態和生命節律,再以道家養生理論進行修煉,長壽和健康是必然的。

求雨有功被敕封

作為孫玄清當年打坐修煉的地方,明霞洞已成為游客們來到嶗山必去的景點之一。明霞洞原由一天然巨石而成,洞內高約2米,積約10平方米,洞額為丘處機鐫“大安辛未”(1211年)。據說原洞高大寬敞,但清康熙年間發生了一次特大山洪,引起滑坡,洞頂坍塌,大半陷入地下,于是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前高后低的山洞。明霞洞左側鐫刻有《孫真人紫陽疏》成篇石刻,又稱《海岳修真記》,該刻石占明霞洞巨石的大半,疏中對孫玄清的生平介紹十分詳細,可惜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霜字跡多半已經模糊不清。據記載,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嶗山道士王生本在白云洞立有白云洞歷代碑,內述其金山派祖師海岳山人之功果,惜碑文已佚。巨石左側有一洞門,需彎腰躬身入內,據說如果是有緣之人,能看見有一道人閉目養神于洞內,紫氣繞身;無緣之人進入洞內,只是覺得洞內漆黑一片,深不可測。聽說有目疾之患者,于洞內稍憩片刻,即有減輕疾患之靈驗。

孫玄清受到張三豐點撥雙目自愈的奇事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同樣引起了朝廷的關注,差官詔取天下玄文秘錄,孫玄清便應召入京。走到景州(今景縣)娘娘廟遇到大雪,一直下了七天七夜天才放晴。在停留期間,當地的劉知縣拜見了孫玄清,并邀請他在此地停留數月,好指點當地人在千佛頂龔頭村,修蓋叢林道觀一處。孫玄清就留了下來,一直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道觀修建完畢,才啟程前往京城。在京城白云觀坐缽堂一年,他注《靈寶秘訣玉皇心印經》、《太上清凈經》、《皇經始末元奧》等,又造釋門宗卷八部六冊。期間,京城遭遇大旱,他祈雨十分靈驗,于是明世宗敕封他為“護國天師府左贊”,令他“掌管真人府事”。還有一種說法是,孫玄清受封是因為閣老翟公鑾、少卿龔公中見他修書不辭辛苦,二人十分欽佩,于是將詳情寫奏章呈給了皇帝,孫玄清才得了“海岳真人”的頭銜。

他是嶗山派創始人

毫無疑問,孫玄清是明嘉靖年間全真道士中最顯貴的,他得到了皇帝的敕封,由此開創了全真道教龍門派下的一個支派—— 金山派,又因孫玄清在嶗山修行50多年被稱為嶗山派,明霞洞也因此成為金山派的祖庭。

孫玄清是全真龍門派第四代弟子,所以他開創的金山派自然成為龍門派下的一個支派,因孫玄清字金山子,故名金山派。該派是較早融合齋醮祈禳等正一符箓法術的全真龍門道派之一,目前嶗山、泰山和遼寧千山等風景區的道教廟宇都屬于金山派。嶗山派的道士擅長于驅鬼捉妖,鎮壓僵尸,詛咒解咒,傳統中醫,地脈風水,內家功夫等,其中地脈風水與傳統功夫兩法分流到山賊組織,形成了卸嶺力士一派。曾經輝煌一時的綠林軍中多有嶗山門下。傳說唐末義軍領袖黃巢就學過嶗山之術,并曾經在陜西挖過多處唐墓以充軍餉。而嶗山派內部這些本領卻逐漸失去傳承。在抗日戰爭時期,很多嶗山道士保家衛國,奮勇殺敵。力退外敵之后,嶗山道士又回到道觀,穿上道衣,為天下生民祈福。

據《嶗山志》記載,明隆慶年間,孫玄清主持對洞右全真道金山派道院進行擴建,占地2000多平方米,房屋32間,建三清殿一座,為磚木結構。明代隆慶三年(1569年)六月二十六日,孫玄清逝于嶗山上清宮,他著有《皇經始末玄奧》、《注靈寶秘訣》、《玉皇心印經》、《上清凈經》、《釋門卷宗》等。文淵閣大學士、太傅翟鑾曾為之題詩吊唁,詩刻于明霞洞處。

嶗山十二景之“明霞散綺”

明霞洞在嶗山諸多道觀中并不是規模大的,而且部分建筑還曾毀于自然災害,但這里地勢高峻,竹林繁茂,環境清幽。所以,古人曾以“萬里風濤臨大海,千林霜葉響空山”來贊美它的自然風光。每當朝暉夕陽,霞光變幻無窮,因而被列為嶗山十二景,稱“明霞散綺”。清代高密文人孫風云有詩贊曰:“拾級不辭勞,松篁漲晚濤。嵐光拔地峻,海色逼天高。絕頂霞粘屐,精庭雪暈袍。三壺皆似削,俯勢瞰靈鰲”。

來源: 青島市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