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位于杭州中心城區西面,它以秀麗的湖光山色、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豐富的文化史跡聞名世界,是中國傳統山水美學的典范,是對 “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闡釋。 遠古時代,西湖經歷了從淺海灣演變為潟湖,進而成為淡水湖的漫長過程。漢代,西湖因其水源主要出自武林山而稱武林水;唐代稱錢塘湖,又名上湖,因隋唐時湖在杭州城西,故別稱西湖;南宋時期,位于都城杭州的西湖呈現出一派繁盛景象;明清時期,西湖多有整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西湖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疏浚。

今天的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南北長約3.2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湖岸周長約15千米,湖面面積6.39平方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為外湖、里湖、西里湖、岳湖、小南湖及湖西等水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立于湖心。
西湖之美,美在何處

西湖之美在生態。在西湖東北的圣塘閘處,開鑿于元代末年的古新河作為西湖的泄水河流,另一端連接著京杭大運河。而在西湖西南處,西湖水源補給除了自然降水之外,還于1986年引錢塘江水通過溪流進入西湖,形成了西湖—京杭大運河—錢塘江的水循環,造就了西湖的碧波蕩漾。

西湖之美更在山水。明代的汪砢玉真總結出了西湖之美的精髓:“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晴空之下的西湖波光瀲滟,雨中的西湖山色空蒙,如詩如畫,月下的西湖也別有一番風味,而西湖雪湖之美,盡在張岱《湖心亭看雪》。

西湖之勝在人文。寶石山上的秦皇纜船石在不少人心中是西湖最早的記憶,也是杭州最早的地標。它折射出杭州的滄桑變化,見證了淺海灣變成潟湖,后又被人稱作錢塘湖、西湖、西子湖的全過程。

西湖之治,問“湖”哪得清如許

隋唐時期,杭州城市與西湖的關系日益密切。李泌擔任杭州刺史后,為了解決城內飲用水問題,在城內開鑿六井從地下引西湖水入城,以供居民汲用。同為唐代杭州刺史的白居易也曾治理西湖,修筑白堤(即白公堤,不是今天的白堤)隔離西湖與錢塘江,并為西湖留下了許多名篇佳句。

五代吳越國和兩宋時期對西湖的治理力度最大。吳越王錢镠定都杭州后,對荒蕪已久的西湖做了疏浚,修建龍山、浙江兩閘遏制江潮涌入,同時對湖底進行清淤并深挖三處水池增加城市淡水供應。北宋詩人蘇軾任杭州知州后,不僅吟詩千首,而且修堤一條、恢復六井、疏浚內河、設置堰閘。

元代至明代中期,西湖日漸湮廢。直至明正德元年(1506),杭州知府楊孟瑛治理西湖,并形成了與蘇堤并行的楊公堤。至此,西湖白堤、蘇堤、楊公堤三堤已成。

清自順治朝開始疏浚西湖。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南巡至杭州,促進了西湖的建設,康熙皇帝還為西湖十景題字。清末至民國,阻隔在西湖和杭州城之間的城墻逐漸被拆除,城市與西湖的關系更加密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對西湖多次疏浚整治。1985年,為凈化西湖水質,興建從錢塘江翻水入湖的引水工程,緩解西湖水源不足的困境。1999至2003年,開展西湖疏浚工程。2001年啟動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實施西湖引配水工程,實現西湖水每月一換目標。2002年10月1日,西湖免費向社會開放。

人間天堂,秀美西湖。西湖風景秀麗,春日桃紅柳綠夾岸相擁,夏日接天蓮葉無窮碧,秋夜明月輝映著三潭,冬雪梅花疏影橫斜。漫步在楊柳如煙、桃花灼灼的蘇堤和白堤上,聯想起詩人治理西湖的功績,不禁和詩人產生同樣的眷戀,“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來源: 杭州市水利科普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