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今日驚蟄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時間在公歷三月五至六日之間這是正確的,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一、候桃始華 到了驚蟄節氣前后,桃花開放。其實這個時節,開得最旺盛的反而是櫻花。在石林杏林大觀園,櫻花峪已經名副其實,櫻花海棠開得一叢叢,一片片,無比絢爛壯觀。
二、候倉庚鳴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驚蟄后五日,“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鸝,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嚶其鳴,求其友。
三、候鷹化鳩 再五日,“鷹化為鳩”,古人稱“鳩”為布谷鳥,意為老鷹變為布谷鳥,春暖花開,食物增加,鳥類的性情變得溫順,由鷹派變為了鴿派。
四、驚蟄艷陽天 歌曲《九九艷陽天》中有歌詞,九九那個艷陽天喲~驚蟄時節,雖遠未到盛夏,但卻盛行艷陽天氣。從氣候數據來看,在立春到谷雨的春季節氣之中,驚蟄和清明全國平均降雨量最少,日照時間增長,天氣回暖幅度最大。氣溫升高,一方面帶來了滿園春色,另一方面也帶來天干物燥,陽光先行,雨露滯后。因此,在驚蟄節氣前后,補水保濕就顯得相當重要。
驚蟄節氣,氣溫起伏不穩定,尤其是在云貴高原等地,早晚溫差大,同時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容易滋生的季節,造成人體抵抗力下降,外感疾病多發。因此還需注意“春捂”適當增減衣物。
五、春雷驚百蟲 根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春雷驚百蟲",隆隆的雷聲,驚醒了蟄伏冬眠的動物昆蟲;春雷響,萬物長。但是驚蟄節氣的初心,跟雷關系并不大。按照一般規律,基本上是在清明之后才迎來初雷,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谷雨始雷。很多冬眠動物是聽不到雷聲的,也就談不上被雷聲吵醒。驚蟄,如突然的變化,易使人聯想到雷,因此有了春雷驚百蟲的說法。百蟲醒來,其實是溫暖的氣息使冬眠中的蟲子蘇醒。
少食酸: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以養脾氣。”春天對應的是肝,肝氣旺會傷脾,脾胃是后天之本,故驚蟄時節要注意少吃酸來養脾。建議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以滋養脾氣,如菠菜、蘆薈、水蘿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等。
少熬夜:天氣漸暖,身體的毛孔、汗腺、血管開始舒張,皮膚血液循環也旺盛起來。這樣一來,供給大腦的血液就會相對減少,從而產生“春困”。為了讓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充足的睡眠必不可少。睡前可以泡腳、按摩腳底,這樣可以推動血氣運行、溫補臟腑、安神寧心,有助入睡。忌燥郁:驚蟄季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常相對不足,容易出現陰虛、肝火偏盛的情況,直接影響神經、內分泌等系統的正常功能,從而導致急躁、易怒等情緒,還常常會誘發情志方面的疾病。 春季要重視情志調養,做到心胸開闊、樂觀愉快。還要特別注重養肝,避免怒傷肝氣。
六、驚蟄寄語 到了驚蟄,各地繁忙的春耕便開始了。“ 驚蟄節一過,親家有話田里說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驚蟄過后,要卯足勁兒,全身心投入生產生活。
來源: 杏林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