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 | 最是人間好顏色,杏林養生正當時
春分
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歷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一候玄鳥至
玄鳥就是燕子。在古人的觀念中,燕子是神鳥,燕子春分而來、秋分而去,并認為是燕子帶來了春天的雨水,帶來了風和日麗、春暖花開。
東漢許慎 《說文》解釋說“雷,陰陽薄動,雷雨生物者也。”陰陽相薄為雷,雷為振,為陽氣之聲,春分后出地發聲,秋分后入地無聲。
三候始電
天空電閃雷鳴,春雨不再潤物細無聲,而是“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豎蛋
“春分到,蛋兒俏”,每年的春分,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中國習俗“豎蛋”。春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其玩法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
孔子有言:“不時,不食。”食物也有自己的時節。春菜顧名思義,是春天的蔬菜。在嶺南一帶,春分有吃春菜的風俗。“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踏春、放風箏
春分后,人們紛紛開始踏青出行,戶外活動中,放風箏是一個重要項目。在古代,春分時還有簪花喝酒習俗,這一天,無論男女老少都會簪花。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鷂”和“鳶”都是鷹類猛禽,古時的風箏大多用絹或紙做成鷹的形狀,因此風箏又稱為“紙鷂”、“紙鳶”。后來,風箏的形狀各異,春天放的多半為燕子風箏。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
送春牛
春分到,送出春牛圖。什么是春牛圖?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再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送圖者一般都是能言擅唱歌者,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俗語,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這些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春”,說春人便叫“春官”
春分 ?農事活動
俗話講:“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節就要開始了,春管、春耕、春種即將進入繁忙階段。春分過后,越冬作物進入生長階段,要加強田間管理。
正在抽穗的麥子
由于氣溫回升快,需水量相對較大,農民朋友要加強蓄水保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區要抓緊春灌,澆好拔節水,施好拔節肥,注意防御晚霜凍害;南方仍需繼續搞好排澇防漬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區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經開始,早春天氣冷暖變化頻繁,要注意在冷空氣來臨時浸種催芽,冷空氣結束時搶晴播種。
春分 ?杏林好顏色
春分時節,中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45°以北的地區外,中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0℃以上。
遼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而華南地區更是一派暮春景象。
來源: 杏林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