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5日,新建成的湖北省科學技術館對外開放,新館遂躋身全國五大科技館之列,從此,武漢市又增添了一座地標性建筑。這座設計新穎、造型別致的建筑物,一經在洪山區光谷寬敞的高新大道旁亮相,馬上就引來了路人的矚目。

建筑設計彰顯巧妙匠心

湖北省科學技術館由中南建筑設計院總建筑師邱文航高級建筑師設計。邱文航為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曾榮獲中國建筑學會第十屆中國青年建筑師獎、湖北省勞動模范、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殊榮。他認為,建筑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建筑師可以通過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藝術思維,將自己的設計想法通過具體的建筑物表達出來,使之與該建筑物承載的文化內涵相契合,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湖北省科學技術館就是他的代表性設計作品之一。

圖1 湖北省科學技術館外形

從空中俯瞰,科技館外形為一內含一個正圓的碩大正方體,東南側是一銀色的大球體——球幕影院所在,蘊含“天圓地方”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宇宙觀。從側面正視,科技館外形像兩個摞在一起的巨大白色長方體,其中上層中部用優美的弧線分割,全部重量集中在中心圓部位,營造出外圍四周挑空的景致,整個建筑物由此顯得既厚重又靈動。

為順應東西場地10米的高差,邱文航在館東門外設計了一道弧形景觀橋,游客沿樓梯上去可直達科技館二樓,而從西面的停車場沿步梯走下來,則可從科技館一樓南門入館。這種設計使得科技館整體造型方圓轉換、螺旋銜接、高低錯落,彰顯了科技感和時尚感,既豐富了建筑物的景觀層次,又方便了游客的進出疏通。

館內布局精巧,共分三層,設有科學風暴、科技瑰寶、數理世界、超級工程、仰望星空、綠水青山、生命3.0、兒童科學樂園、我是機器人9個常設展廳。所有展廳均環繞一個寬敞的共享中庭而建,中庭中央是一個貫通整體建筑的漏斗形結構,其外表面被由5400個LED模塊拼接而成的高清異形屏覆蓋,意蘊宇宙中穿越時空的“蟲洞”。漏斗形結構頂部建有全國科技館首個沉浸式空中影院,天地相連通,四周皆畫面,滿眼盡幻影,在這樣的環境中觀影,如同走進一個夢幻般的世界。

圖2 鎮館之寶——《大江與文明》壁畫

展陳內容盡顯地域特色

整個科技館主體建筑面積7萬余平方米,除科技館通常都擁有的科技展品外,三樓的“科技瑰寶”展廳還專門設計了體現地域特色的展陳內容。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發明人畢昇生于北宋年間的淮南路蘄州蘄水縣,也即今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據悉,該館方方正正的上部外形,其設計靈感就來源于活字印刷。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克服了雕版印刷存在的刻版費時費工費料、大批書版存放不便,以及錯字不易更正等缺點,游人在這里可體驗活字排版、印刷工藝,觀摩元代著名農學家王禎在泥活字基礎上創造的木活字印刷技術,在王禎發明的轉輪排字架上進行撿字、排字操作。

“曾侯乙編鐘”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雄偉、最龐大的樂器,它由64件青銅雙音編鐘組成,該館展示了其中的35件復原模型。2400多年前制造的“曾侯乙編鐘”共有五個八度音域,只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因而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音調準確,音質純正,并具有“一鐘雙音”的神奇效果,能用它來演奏各種中外名曲。你不妨在這里敲擊、驗證。

圖3 館內一層中庭

1965年,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望山一號墓出土越王勾踐劍。這柄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的寶劍,出土時居然沒有生銹,仍削鐵如泥。通過觀摩這柄代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短兵器制造最高水平的利劍,以及一同展出的吳王夫差劍和吳王夫差矛復制品,游客可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先進冶煉技術、鑄造工藝和裝飾藝術。

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是湖廣黃州府蘄州也即今湖北省蘄春縣人,他從小深受醫學知識熏陶,長大后熟讀醫藥書,遍訪名醫,遍尋草藥,遍嘗藥材,于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巨著。該書190多萬字,記載藥物1892種,附11096種方劑,藥物形態圖1100多幅,是中國古代醫學集大成者,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展廳里的沙盤展示了李時珍到過的地方,足跡遍布全國十三個省;游人參與專門設計的中草藥辨識游戲,可檢驗自己認識多少常見藥材。

武漢地處華中,京廣線南北貫通,長江東西流過,坐擁“九省通衢”戰略要地。歷史上,這里曾是晚清洋務運動重要陣地,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期間,修鐵路、辦工廠、建礦山、造兵器、興企業、引外資……在湖北創辦了輪船招商局、湖北織布局、漢冶萍公司、江南制造局、漢陽兵工廠等實業。我是學兵器出身,對展出的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和漢陽造步槍格外感興趣。

圖4 “仰望星空”展廳

1888式委員會步槍吸收了歐洲多國步槍優點,成為德國當時最先進的步槍。張之洞創辦的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漢陽造步槍,在仿制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基礎上又多有改進:原槍管金屬套筒被換成護木,大大減輕了槍重;原套筒右側的刺刀座被改到槍口下方,槍刺打開后與槍支處在一條直線上,更適合白刃戰;表尺改為固定弧式,表尺分劃為1-20,有利于射擊精度提升;采用無煙火藥和金屬包裹彈頭,提高了子彈殺傷力。

走回一樓,參觀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成果湖北展示與轉化中心,欣喜地看到100位院士的200多項重大高新科技成果,仿佛在歷史與現實中穿越。有感于斯,謹填《水調歌頭》詞一首,以抒情懷。

勝景落武漢,新館立江東。匠心獨運,方圓呈秀地天融。巧設中庭奇構,蟲洞時空穿越,幻影夢魂中。展品彰華彩,科技韻無窮。

活字印,編鐘妙,劍如虹。時珍足跡,藥典巨著耀蒼穹。洋務風云激蕩,槍械革新凝智,歷史憶情濃。館納乾坤大,今古意涵豐。

注:本文刊載于2025年第6期《發明與創新》“求知探秘”欄目,受版面限制,發表時有較大的刪減。

來源: 攜詩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