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國吳赤烏年間

(公元238~250年)

孫權遣兵修浚赤山湖至今

這座古代人工湖泊

已走過1700余年的歷史

赤山湖這一片古老而又年輕的水域

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

見證了古代灌溉技術的智慧與輝煌

還記錄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歷程

隨著時光的流轉,如今的赤山湖已從單純的農業灌溉角色中走出,轉型為水利和濕地功能并重,科普與科研效能并存,生態和觀賞功用并舉的國家濕地公園和國家水利風景區。她的故事,也因此添上了更多生動的色彩。今天小編就帶大家揭開赤山湖灌溉工程的神秘面紗,聊一聊她的前世今生。

在我國古代人工湖泊中,赤山湖歷史地位極高,僅次于芍陂(què bēi)與鑒湖。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為避長江天險,派重兵開鑿了破崗瀆,成功將太湖流域豐饒的物資,經赤山湖,下秦淮河,源源不斷運往京都建鄴(今南京)。

據史跡查考,為解決人工運河高程變化問題,破崗瀆上下共有十四埭(堵水的土堤),時興時廢,先后通航達340年之久。該人工運河是國內最早有史料記載的人工梯級運河。孫吳時期的大規模興修,奠定了赤山湖作為江南地區重要蓄水灌溉湖泊的基礎。

赤山湖因山而得名,數易其名,其名稱最早記載于《茅山志﹒太玄真人內傳》,“大江志東,金陵地左有小澤。”梁時隱者陶弘景云:“小澤即丹湖也”因此,赤山湖的第一個名字是丹湖。那時,山名曰丹山。

之后幾次有歷史記載的更名如下:東晉建武二年,山名為赤山,湖名為赤山湖。唐天寶十三年,改山名為絳巖山,湖名隨之更為絳巖湖。宋朝時,復改絳巖山為赤山,湖再次改名赤山湖。

赤山湖湖圩面積與王朝興衰歷來密切相關。王朝興,則水利興,湖禁嚴格,面積就大;王朝衰,則湖淤塞,管理無序,甚至廢棄。總體來看,隨區域人口增長,圩田面積增加,湖面縮小。

隨后的朝代,尤其是唐宋以來,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赤山湖及周邊的水利系統得到進一步完善,成為保障周邊數十萬畝良田免受旱澇災害的重要屏障。

赤山湖及周邊水域的水利斗門、涵洞、水則碑等水利設施的科學布局,以及水閘與堤壩的巧妙結合,還有最早的湖管條文制定,無一不彰顯著古人的智慧與匠心。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

嚴重的環境問題

與水患壓力

一度讓這片水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那么,赤山湖究竟面臨哪些環境、水利問題呢?

下期接著為大家講述

來源: 赤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