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二十四節氣的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于每年公歷6月 5-7日交節。“芒” 者,麥芒也;“種” 者,播種也。此時節,北方麥類作物籽粒初滿、鋒芒畢露,南方稻谷插秧正忙,故有“芒種忙種,不誤農時” 之說。

芒種的到來,標志著仲夏正式開始,芒種時節濕氣最盛,養生需注重祛濕、養心、護脾胃。飲食清淡多吃薏米、冬瓜等祛濕菜,喝夠1500ml溫水防暑,睡好子午覺,適度運動避免大汗淋漓,三防濕熱病保持健康。順應天時調養,方能收獲健康!在道教“天人合一” 的智慧中,芒種是陽氣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 白晝達全年最長,黑夜變短,人體的陰陽氣血也隨之時序更迭。“夜臥早起”,是芒種起居養生的基本原則。而睡眠作為“順時養生”與天地同頻的重要修行,更藏有道法自然的深刻哲思。

仲夏時節,亥時夜臥、卯時早起是順應天時養生的最佳時間。“夜臥”最佳時間是亥時(21時至23時),“早起”一般指卯時(5時至7時)。我們講的芒種過后,晚睡早起,晚不可過23時,早不可早于早上5時。

亥時夜臥

氣血流注:根據中醫經絡學說,亥時是三焦經當令。三焦是人體臟腑的外衛,主持諸氣、疏通水道。此時睡眠,有助于三焦經發揮其功能,讓身體各臟腑得到滋養和修復,使氣血運行通暢。

陰陽交替:亥時處于晝夜交替之際,陰氣漸盛,陽氣漸衰。人體也應順應自然規律,進入休息狀態,以養藏體內陰氣,利于陰陽平衡。若此時不入睡,會擾動陽氣,長期如此可能導致陰虛火旺等問題。

卯時早起

陽氣升發:卯時是一天中陽氣開始快速升發的時候。此時起床,可順應陽氣的升發之勢,使人體陽氣得到舒展,促進氣血運行,讓人精神飽滿。

大腸經當令:中醫認為,卯時是大腸經當令。卯時陽氣上升,大腸經氣血旺盛,腸道功能活躍,此時進行排便,順應了大腸經的氣血運行特點,有助于及時排出體內糟粕,減輕身體負擔,保持腸道通暢,維持身體的陰陽平衡。同時,早起后排便也有助于排出體內濁氣和毒素,保持身體的清潔和通暢。

晝長夜短的夏天,熬夜是許多人的常態。加班的燈光、刷不完的短視頻、聊不完的社交信息,讓無數人在深夜依然保持清醒。在道教養生的視角下,小小的睡眠時間也暗藏著關乎身心康泰、人生節律的巨大差異。《黃帝內經》載:“亥時(21:00 - 23:00)三焦經當令,三焦通百脈,亥時入眠,百脈可修。”

而過了亥時, 23 點后入睡,如同錯過最佳的 “養護窗口”,身體代謝功能減弱,恰似江河堵塞,濕氣難以排出。

在芒種悶熱潮濕的氣候下,人體本就易受暑濕之邪侵襲。若長期錯過亥時入眠的黃金時機,不僅會損耗體內正氣,更易導致痰濕積聚,引發諸多健康問題。

道教素來講究“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優質的睡眠正是守護正氣的關鍵。

比如,有人堅持亥時初段入睡,身體正氣充足,鮮少被疾病侵擾;而有人長期熬夜,錯過最佳睡眠時間,正氣虧虛,容易出現代謝紊亂、免疫力下降等問題,甚至引發各類病癥。

可見,在芒種這個疾病多發的時節,即使要晚睡,也需要在22點就開始洗漱準備上床咯。提前上床,順應天時安睡,便是遵循道教養生理念、調和身心的關鍵。表面上看,22點上床或者23點上床不過是一個小時的差異,實則是對生活掌控力的區別,更是人生節奏的分水嶺。

在亥時結束前進入睡眠狀態的人,往往擁有規律的作息鏈:

19:00 - 20:00 晚餐后散步或閱讀,讓身心從忙碌中抽離,恰似道教修行中的 “收心求靜”;

20:00 - 21:00 整理次日事務,規劃時間,遵循 “凡事預則立” 的智慧;

21:00 - 22:00 洗漱、泡腳,為入睡做準備,以平和之姿迎接夜晚。

這種節奏培養的不僅是睡眠習慣,更是一種 “自我管理” 的能力,與道教追求的 “自律修身” 不謀而合。

道教養生強調“法于陰陽,和于術數”,睡眠節律便是順應陰陽變化的重要體現。

芒種白晝最長,陽氣盛極而衰,夜晚陰氣漸生,22點開始準備上床睡覺,能在23點之前進入睡眠狀態不僅能讓身體在亥時借助三焦經疏通百脈,更暗合 “陽入于陰則寐”的自然規律,借助天時之力,為身體積蓄能量,如同道教修煉中的“采天地之靈氣,納日月之精華”。

而 亥時(23點)以后睡覺的人,往往陷入 “熬夜 - 晚起 - 混亂” 的惡性循環,不僅損耗精氣神,更失了生活的節奏,與道教所倡導的道法自然背道而馳。想要收獲優質睡眠,不妨借鑒道教養生智慧,以達“形神兼養”之效。

打造 “安神助眠儀式”

睡前1小時,關閉電子設備,改用暖光臺燈,效仿道士抄經靜心。

以毛筆抄寫《道德經》片段,在一筆一劃間,與大道對話,讓心緒沉淀;

或聆聽道家古琴曲,如《莊周夢蝶》,在空靈悠揚的旋律中放松身心;

亦可用 42℃溫水泡腳,配合道教 “引火歸元” 的理念,讓上浮的虛火回歸腎元,使陽氣下行,使大腦提前進入 “待機模式”,為 22 點安然入睡做好準備。

調和飲食,滋養睡眠

將晚餐提前至18:00-19:00,避免高油高糖食物,遵循道教 “少食多餐,飲食清淡” 的養生原則。

中醫建議晚餐食用 “甘麥大棗粥”(甘草、小麥、大棗),此粥方源自醫道同源的智慧,養心安神效果甚佳,搭配薏米紅豆粥祛濕健脾,既順應芒種祛濕之需,又契合道教食療養生之道,從脾胃源頭為一夜好眠奠定基礎。

晨光功法,調和晝夜節律

清晨迎著朝陽,習練一段八段錦。八段錦作為道教千年傳承的養生功法,動作舒展,配合呼吸,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

在晨光中練習,不僅有助于喚醒身體陽氣,更能在一呼一吸、一招一式間,感受與自然的融合,體悟“天人相應” 的道教真諦。

長期堅持,可使生物鐘更加規律,讓亥時入睡成為自然而然的健康習慣。

來源: 武漢長春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