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縣尚市鎮凈明小學作為一所農村寄宿制村級小學,地處中國農耕文明發源地——隨縣,學校科學教育發展經歷了由“單兵作戰”到引領“區域協同”的轉型歷程。
破土而生:初具形態的校本實踐(2018—2022年)
2016年,凈明小學科學教育面臨“三無困境”:無專職教師團隊、無系統課程體系、無特色實踐平臺。2018年初,《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頒布后,學校啟動“科學教育振興計劃”,從課程、師資和評價3個方面開展重大改革。
課程體系重構
學校在落實國家課程基礎上,因地制宜研發“神奇的種子”“氣象探秘”“知識產權教育”等10余門校本科學課程,補充與拓展國家課程;打造種子館、知識產權教育工作室、氣象科普館等研習陣地,將科學課與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融合,形成校園氣象站、太空種子種植基地、種子館等特色實踐項目。依托國家課程、校本課程與實踐課程,構建了“基礎+拓展+實踐”的三級課程體系。
師資培養創新
學校成立科學教育工作室,負責科學教育整體布局,提出教師培養的三個途徑:一是“走出去”,將青年教師推薦到省內外參加研修能力提升;二是“請進來”,將優秀科普專家請到學校,開展師資培訓,指導科學活動;三是聘請科學副校長,成立專家工作室,實現教師的專業指導。通過實施“雙導師制”(即“骨干教師培養+專家指導”),整合隨縣地方企業和特色農業資源,培養出5名市級“雙師型”科學骨干教師。
評價機制改革
學校評價改革緊扣科學教育本質,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與發展功能,為創新人才培養奠基。
● 完善評價主體多元化 構建“教師評+學生互評+家長觀察”多維評價網絡,開發家庭科學實踐活動評價指南。
● 建立過程性評價機制 采用“課堂觀察+成長檔案”模式,建立“科學素養成長檔案”,設置可觀測的行為指標,跟蹤記錄學生科學探究全過程,重點評價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和批判性思維等能力;引入數字化評價工具,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學生實驗操作軌跡。
● 推進表現性評價創新 在“橋梁建造”“種植生態箱制作”等跨學科主題任務中,設計項目展示、實驗操作考核等方式,評估學生綜合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開枝散葉:教聯體平臺下的“蒲公英計劃”(2023—2024年)
2023年,凈明小學牽頭組建“隨縣科普教育教聯體”,聯合尚市鎮中心學校(鄉鎮中心校)、尚市鎮第二小學、尚市鎮中心小學、太山小學,形成“1+4”網絡格局。2024年,隨縣教育局統一布局,組建由7個鄉鎮、12所學校的近萬名學生參與的第二輪共建型科普教聯體,通過“上掛橫聯下輻射”的方式,形成“1+4+N”輻射網絡。科普教聯體以“一體打造,共同發展”為理念,通過聯校行動、結對幫扶、交流互動、資源共享、項目共建、師資共用、文化共建等方式,開展系列創新改革。一是完成整體規劃,以凈明小學為牽頭學校,成立工作小組,凈明小學校長為組長,各成員校校長為副組長,負責本校項目謀劃和實施;二是加大經費投入,2024年教聯體用于改善添置科學教育設施設備約50萬元;三是構建科教陣地,抓牢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小學科學等課堂主陣地,拓展校園氣象站、種植基地、科技館等課外陣地。
教研協同創新機制
四維教研體系 以凈明小學為牽頭學校,成立工作小組,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從云端教研、輪值教研、項目教研和影子教研4個維度構建教研體系。其中,云端教研指工作小組每月開展的“科學云論壇”,共享教學資源包;輪值教研指工作小組每季度由成員校輪流承辦的主題教研;項目教研圍繞“跨學科主題學習”成立攻關小組,不定期開展小組集體教研活動;影子教研指派出青年教師跨校跟崗交流學習。
資源共建模式 整合各校特色教具,開發“科學教育工具箱”,形成區域共享資源庫。如凈明小學將種子館收藏的太空種子,共享給成員校,成員校輪流主辦年度太空種子種植活動,讓學生將書本中的知識在綜合實踐中轉化為技能,在探究中發現,在發現中成長。
課程拼圖計劃 各校承擔特色課程模塊開發,構建區域課程體系。比如,均川第二小學建設標本室,開發“標本的采集與制作”課程;厲山王崗小學建立東風汽車模型館,主攻工程技術;尚市鎮第二小學開設農耕課程,建設農耕博物館,鉆研生態課程。
實驗室漂流計劃 凈明小學將氣象科普館實驗與體驗式科普器材,不定期移交到教聯體成員校,循環使用移動實驗室,實現科普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蒲公英成長計劃
種子教師培養 創造性提出“教學診斷—專題研修—成果孵化”三階段教師培養模式,共計培育教聯體骨干教師22人。精準教學診斷指依托課堂行為分析,對教師從教學設計、實驗操作、探究引導3個方面進行診斷,生成個性化能力畫像。靶向專題研修指圍繞跨學科概念理解、工程思維培養等前沿議題,構建“理論研習+課例解剖+工作坊實操”混合研修模式;創新“雙導師制”,由專家與一線名師共同指導,重點提升項目式學習設計與實施能力。成果孵化推廣指通過校本共同教研建設,支持教師開展微課題研究,開發跨學科課程案例;建立“課例展示—論文發表—專利申報”三級成果轉化通道,定期舉辦區域性成果展示會,形成可復制的特色教學范式。
學生成長聯盟 教聯體通過聯合舉辦科技挑戰賽、科技節,建立“小科學家成長營”等舉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培養過程中實行“成長檔案袋”動態管理,嵌入同伴互評、學生反饋等多元評價機制,確保培養成效可追蹤、可驗證。
蔚然成林:教聯體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2025年至今)
呈現“和而不同”特色發展態勢
差異化發展格局 建立人工智能實驗室,形成“人工智能+科學”特色。尚市鎮第二小學STEAM工作室,利用“人工智能+科學”編程技術,研發了太陽能智能避險除草機、智能安全教室、酸堿中和反應pH值檢測儀3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作品。
依托鄉村資源打造“田野科學院” 環潭鎮第二小學鉆研特色種植課程,利用本鎮油茶產業基地資源,研發“兩香一油”課程,建立科學展館,開拓師生科學視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家校協同育人 凈明小學依托太空種子種植體驗活動,每名學生在家建立“太空種子種植實驗園”,通過“讀寫繪,悟思行”觀察全過程,實現“家庭實驗室”與學校學習的融合。
建立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三單對接系統
需求清單精準定位 教聯體通過問卷調研、課堂觀察、師生訪談等方式,梳理各校在實驗器材、課程資源、師資培訓等方面的實際需求,形成動態更新的科學教育需求數據庫,明確資源缺口與教學痛點。
資源清單高效整合 統籌教聯體內外資源,包括實驗室設備、科普基地、專家、科技企業等,分類建立資源庫;利用數字化平臺實現資源共享,通過系統化管理科教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項目清單落地實施 根據需求與資源的匹配情況,設計可操作的項目,如科學家進校園、跨學科STEM課程開發、實驗器材循環使用計劃等,明確責任人、時間節點和預期成果。
開發教聯體數字管理平臺
教聯體數字管理平臺以區域科學教育協同發展為目標,構建“一庫四核心”數字管理體系。“一庫”指資源數據庫,該數據庫整合各校實驗器材、精品課例、專家智庫等資源,支持共享預約。“四核心”指教研協同核心、數據監測核心、教師成長核心和項目管理核心。教研協同核心通過為教師提供在線集體備課、課堂直播評課、課題協作功能,打破校際壁壘;數據監測核心利用動態采集實驗開出率、探究活動參與度等指標,生成可視化分析報告;教師成長核心能夠記錄教師研修軌跡,推送個性化培訓資源;項目管理核心全程跟蹤“三單對接”“種子培養”等項目進度,實現閉環管理。
整合社會資源,形成支持網絡
引進師資力量 凈明小學創建“科技專家工作室”,建立華中地區第一所“校園科普專家工作站”,邀請專家定期上門授課,有效解決了教育師資不足的問題。
爭取物質援助 爭取科協、氣象局、知識產權局等在學校設立項目、建設場館基地,多部門累計投入120余萬元,構建起“四課三室兩館一站一基地”的科普矩陣。其中,“三室”為科學實驗室、知識產權室、科技創新室;“兩館”為種子館、氣象科普館;同時,建起一所校園科普氣象站、一處“科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巧借智力支持 與隨縣氣象局、高校、企業等進行合作,助力區域科學教育發展,如與隨縣氣象局、高校合作研發“哼哼探天氣”校本課程;牽手隨縣食用菌產業中心,獲得食用菌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指導和技術要領;與8位專家簽訂合作協議,開展網絡遠程授課。
從“單校突圍”到“集群共進”,教聯體模式打破了傳統辦學邊界,助力科學教育從一棵樹到一片林。未來,將繼續深化“理念共生、課程共建、師資共育、成果共享”機制,讓科學教育的種子在更廣闊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來源: 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