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瘦為美”的社會氛圍裹挾下,減重早已不是單純的健康需求,更演變成一場全民參與的“身材革命”。然而,當我們只聚焦在體重數字下降時,卻忽略了減重過程中悄然滋生的心理問題。
從小胖胖的小美(化名)剛畢業就找到了一份體面的工作,但對外貌有一定要求,于是小美決心要“減肥”,嚴格飲食管理、加強運動,半年小美體重從180斤減至130多斤,外形變好了,周圍人的贊美也多了,起初小美特別的開心,對飲食控制更加嚴格。可是,不久,小美經常幾天不吃東西后又控制不住暴飲暴食,暴食后焦慮又自責,自責后又幾天不吃東西,如此循環。小美的情緒越來越糟糕,對未來迷茫、悲觀。
近日,小美家人發現其異常狀態,遂帶其來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心身醫學科門診就診。楊棟主任醫師詳細問診及體格檢查后,小美被確診為“進食障礙、抑郁癥”。
楊棟主任醫師解釋,減肥導致心理障礙的成因如下:
1.潛意識動機
在現代社會,瘦被普遍視為美麗和健康的象征,個體可能潛意識地將減肥與獲得他人的贊賞、接納以及提升自我價值聯系起來。也可能與早期經歷有關,比如童年時期因體型受到過嘲笑或批評,這種經歷會在潛意識中埋下想要改變體型的種子,成年后通過減肥行為來試圖消除過去的心理創傷。
2.邊界與存在感
肥胖者可能通過脂肪的堆積象征性地建立與他人的“保護層”,而減肥則可能意味著打破這種防御,直面未被處理的孤獨或親密恐懼。
3.過度焦慮與強迫行為
很多人在減肥過程中會陷入“數據焦慮”,每天頻繁稱重,精確計算每一餐的熱量,甚至形成刻板的飲食和運動模式。一旦體重出現波動或未達到預期目標,就會陷入自責、焦慮的情緒漩渦,嚴重者可能發展為強迫癥。
4.飲食失調與心理障礙
節食減肥初期,人們往往能憑借意志力控制食欲,但隨著饑餓感和心理壓力的雙重作用,很容易出現暴飲暴食。之后又因愧疚感開始新一輪節食,形成“節食—暴食—催吐”的惡性循環,進而發展為暴食癥或神經性厭食癥。這些飲食失調癥不僅威脅身體健康,還與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密切相關,形成身心交互影響的惡性循環。
5.體像障礙與低自尊
即便體重已經達到健康標準,部分人依然覺得自己“不夠瘦”,對身體局部缺陷過度關注,陷入體像障礙。這種心理狀態會嚴重影響自我評價,導致低自尊、社交回避等問題,甚至產生自卑、抑郁情緒,對生活和工作造成負面影響。
如何精準識別心理問題的“危險信號”?
**1. 情緒波動劇烈:**因體重變化出現強烈的情緒起伏,如體重下降時短暫興奮,一旦停滯或反彈就陷入抑郁、憤怒、自責;因對身材不自信,回避社交活動。
**2. 行為模式異常:**過度控制飲食,拒絕社交聚餐;或出現強迫性運動,即便身體不適也不停歇;頻繁催吐、濫用減肥藥等極端行為。
**楊棟主任醫師推薦科學減重,**從“心”開始的減重之旅。
**1.重建健康認知,擺脫“體重綁架”:**學會將體重與健康、自我價值分離,認識到體重只是身體指標之一,健康的體態和生活方式才是關鍵。關注身體的積極變化,如精力提升、體能增強,而非單純的數字變化。將控制飲食的強迫性能量轉向:學習烹飪美學(把卡路里計算轉化為食材色彩搭配),將轉化身體焦慮為創作動力:用黏土雕塑表現對"肥胖恐懼"的意象,進行具象化對話。
**2.**調整減重目標,制定科學計劃:摒棄極端減重方法,設定合理的減重目標(每周0.5 - 1公斤),制定包含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和充足休息的健康計劃。將肥胖視為慢性疾病,接受減重可能反復的特點,制定終身管理計劃而非短期沖刺。必要時咨詢營養師和健身教練,獲得專業指導。
**3.****營造支持性環境:**與理解、支持自己的人交往,遠離身材焦慮的負面氛圍,減少社交媒體上“完美身材”的過度刺激。減少接觸引發焦慮的“瘦身營銷”,營造支持性飲食環境(如家中不囤積零食)。
**4.心理調適與情緒管理:**當負面情緒出現時,學會用健康方式釋放壓力,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放松練習;培養興趣愛好,轉移對體重的過度關注;與親友傾訴,獲得情感支持。若情緒問題持續無法緩解,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5.尋求專業干預:**如果已經出現嚴重的飲食失調、抑郁焦慮等癥狀,應立即就醫,接受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減重本應是追求健康與美好的過程,卻不該成為傷害自己的枷鎖。當我們學會識別和處理減重引發的心理問題,以科學、理性、包容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身體,才能真正實現身心的雙重健康。記住,真正的美從不是單一的身材標準,而是接納自我、熱愛生活的自信光芒。
供稿:心身醫學科 劉麗妮
編審:宣傳辦
來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