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形成、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總是會在不經意間留下許多神奇的印記,冰川、火山、溫泉......我們只能從舊跡中窺得一絲過去的壯觀場面,僅僅如此,也足夠讓人震撼。

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的橫斷山系中的騰沖,東依高黎貢山,西與緬甸毗鄰,是鑲嵌在我國西南邊陲的一顆璀璨明珠。她既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又有優美的生態環境,山連著水、水映著山,山水相擁,一派迷人景色。而星羅棋布的火山和溫泉,更讓騰沖增添了一絲神秘。

在距今5萬年到3800年間,印度洋板塊和亞歐大陸板塊碰撞結合,活躍的地殼運動使得火山地震頻發。火山噴發停止、巖漿冷卻,大自然以神奇的造化之力,在騰沖這片土地上留下了99座火山和88處溫泉,也造就了這番舉世無雙的地熱火山奇觀。

騰沖火山群屬于新生代火山,位列中國四大火山群之一,是我國境內新生代火山分布密度最大且火山數量最多的地區。騰沖火山地貌多種多樣,有盾狀(如老龜坡火山)、穹窿狀(如來鳳山)、圓錐狀(如大六沖)、低平馬爾式(如大小姊妹湖)等,這些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山頭或平、或緩、或凹無尖峰,民間俗語“十山九無頭”就是對騰沖火山群最形象的描述。

騰沖火山具有明顯的特征:一是年輕。99座火山都發育于新生代時期,最近的噴發距今僅 4000 余年;二是活動頻繁。分四個活動期,除第一活動期外,二、三、四活動期分別有三個亞期;三是分布密集。馬站火山群在僅 14 平方公里范圍內,發育有 25 座火山;四是火山口保存較完好,種類較齊全,形狀多樣;五是形成地質條件特殊,地下巖漿至今仍在活動,為騰沖熱泉提供源源不斷的熱能。因此,騰沖火山群以類型齊全、規模宏大、分布集中、保存較完整而著稱,被譽為“天然火山地質博物館”。

在騰沖火山區內,以“北斗七星”組合排列著七座火山錐體:城子樓、焦山、團山、小團山組成了“勺子”,大空山、小空山、黑空山組成了“勺柄”。這七座火山分別受控于三條斷層。其中受南北向的斷層影響,形成了南北排列的黑空山、大空山、小空山一系列火山;城子樓、團山,焦山、小團山則分別受控于兩條北西方向的斷層。在這三條斷層的影響下,這七座的火山排列出來一個北斗七星的形狀,以罕見的巧合與掛在天幕的北斗七星遙遙輝映。

騰沖火山噴發持續時間長,雖然不同作者對騰沖火山噴發期次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致上將黑空山、馬鞍山、打鷹山三座火山歸為最晚的噴發期次,也就是離我們最近的全新世。這三座火山是騰沖火山區中錐體形態和火山口保持最完整的,熔巖流表面及邊緣十分清晰,保持著最后一次噴發的地貌特征。

火山活動是地球內部與地殼表面物質循環的主要形式之一,火山活動為人類及地球帶來的不僅僅是讓人談之色變的毀滅性影響,更多的是對于火山活動區域地質地貌的改變,對于生命繁衍的助力、以及眾多自然財富及瑰寶。
北海濕地(高原火山堰塞湖濕地)
經歷千萬年的地質演化,滄海桑田巨變,大自然在騰沖不僅創造出火山、溫泉等世界級自然景觀,同時也孕育了豐富燦爛的生命,并為我們帶來了肥沃的土壤、茂密的森林、充足的食材、多樣的火山產物、以及來自于地球深處的珍稀礦產寶石,造就出滇西騰沖這片遺世獨立的人類伊甸園。

大自然賦予了我們生命,贈與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而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也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日前《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正在滇舉行,關注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我們每一個人義不容辭!

來源: 公眾號:騰沖火山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