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一本超有趣的科普書,叫《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2025年2月賣了9017本,這數字可不是蓋的!作者蘭道爾·門羅是個狠人,以前在NASA造機器人,后來干脆轉型玩科普,用漫畫和科學知識回答各種“腦洞清奇”的問題。這本書絕對能讓你邊笑邊學,看完秒變科學小達人!而且它不僅是本趣味科普書,更像一座連接科學與生活的橋梁,讓你發現“原來世界這么好玩”!
一、作者背景:從NASA工程師到“科普鬼才”的深度解碼
蘭道爾·門羅這哥們兒的人生簡直像開了掛!早年在NASA負責設計火星探測器的機械臂,妥妥的“航天科技大佬”。但他在工作中發現,人們總對復雜的科學概念望而卻步,甚至覺得“科學是學霸專屬”。于是,他決定用最不正經的方式干正經事——創立了漫畫網站xkcd,用火柴人小劇場和幽默段子講解科學知識,瞬間火遍全網。后來他把最經典的問題整理成《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堪稱“腦洞問題終結者”。這本書的誕生,源于他對科普的執念:“如果科學不能讓人笑,那說明還沒講清楚?!?/p>
他的獨特優勢:
跨界思維:航天工程師的嚴謹+漫畫家的幽默,讓科學知識既有邏輯又充滿趣味。
問題嗅覺:總能抓住人們潛意識里的“怪問題”,比如“如果把地球壓成籃球大小會怎樣?”這種問題看似荒誕,實則涉及天體物理的核心知識。
用戶思維:深知普通人學科學的痛點——公式難懂、概念抽象,所以他用生活化的比喻和實驗化解難題。
內容超上頭!腦洞問題+科學硬核+人文思考=知識盛宴
這本書的問題一個比一個離譜,但每個都暗藏玄機!比如:
“牛排從多高掉下來能烤熟?”(吃貨的終極疑問,答案涉及重力加速度、空氣阻力、肉質傳熱速率)
“全人類搬離地球需要幾步?”(從人口統計到航天工程,甚至探討人類文明的延續)
“地球突然停轉會發生啥?”(比災難片還刺激,涉及慣性、大氣流動、潮汐變化)
“如果所有人同時跳起來,地球會不會被震飛?”(用牛頓第三定律揭秘“群體力量”)
門羅是怎么解謎的呢?三招制勝:
1. 漫畫:讓科學知識“動”起來書里全是火柴人小劇場!比如講地球膨脹,火柴人們站在地面裂縫上瑟瑟發抖,房子像餅干一樣碎掉,海水卷起沖天大浪……畫面夸張到笑出聲,但看完瞬間懂地殼運動是怎么回事。更絕的是,他還會用漫畫模擬物理實驗過程,比如用“火柴人排隊”演示波的傳播,用“小人推箱子”解釋動量守恒。這種“用表情包講物理”的方式,讓抽象概念瞬間具象化。
2. 在家就能玩的“瘋狂實驗”書里好多實驗超接地氣!比如:
實驗1:用紙杯、硬幣測重力加速度
? 材料:紙杯、硬幣、手機計時器
? 步驟:
將紙杯底部戳個小洞,硬幣放入杯中;
從高處釋放紙杯,同時用手機記錄硬幣掉落到地面的時間;
根據高度和時間計算重力加速度(g=2H/t2,H為高度,t為時間)。
? 科學原理:自由落體運動中,物體受重力加速,通過實際測量驗證g≈9.8m/s2。
? 意外發現:如果紙杯有阻力,結果會偏小,這正是現實與理想模型的差異!
實驗2:用手機和密封罐演示真空無聲音
? 材料:密封罐(帶抽氣泵)、手機(播放音樂)
? 步驟:
將手機放入密封罐,播放音樂;
逐漸抽出罐內空氣,觀察聲音變化;
當接近真空時,聲音幾乎消失。
? 科學原理:聲波需要介質傳播,真空無法傳聲。
? 延伸思考:宇航員在太空艙外必須戴耳機,否則聽不到隊友說話!
實驗3:用冰塊和鹽模擬冰川侵蝕
? 材料:冰塊、鹽、塑料盒、沙子
? 步驟:
在塑料盒底部鋪一層沙子,冰塊置于上方;
在冰塊上撒鹽(降低冰點,加速融化);
觀察冰塊融化后水流沖刷沙子的過程。
? 科學原理:冰川移動時會攜帶巖石碎屑,通過摩擦侵蝕地貌。? 現實聯系:珠穆朗瑪峰的山谷曾被冰川雕刻出深溝,就是這個原理!
實驗4:用吸管和水瓶制作“永動噴泉”
? 材料:塑料瓶、吸管、水、膠帶? 步驟:
在塑料瓶側面不同高度戳兩個孔,插入兩根吸管;
用膠帶密封接口,將水注入瓶中;
快速松開膠帶,觀察水流方向。
? 現象:上層吸管出水,下層吸管吸水,形成“噴泉循環”。
? 科學原理:連通器原理+氣壓差。上層水受重力流出,瓶內氣壓降低,下層水被大氣壓壓入瓶內補充。
? 生活應用:馬桶沖水系統、水塔供水都基于此原理!
實驗5:用氣球和靜電制造“迷你閃電”
? 材料:氣球、毛皮(或毛衣)、鋁箔紙
? 步驟:
用毛皮摩擦氣球10秒,使其帶電;
將鋁箔紙撕成小條,靠近氣球;
觀察鋁箔紙被吸引后“跳躍”的現象,甚至能看到微弱火花。
? 科學原理:摩擦產生靜電,電荷吸引輕小物體,放電時產生火花(微型版閃電?。?/p>
? 安全提示:避免在易燃物附近操作,火花雖小但可能有危險!
實驗6:用土豆發電點亮LED燈
? 材料:土豆、銅片、鋅片、導線、LED燈
? 步驟:
將銅片和鋅片插入土豆兩端;
用導線連接兩片金屬,另一端接LED燈;
觀察LED是否發光。
? 科學原理:土豆中的電解質形成原電池,銅/鋅電極產生電位差,驅動電流。
? 趣味升級:串聯多個土豆,能否點亮更亮的燈泡?
實驗7:用彩虹糖和水觀察“分子擴散”
? 材料:彩虹糖、溫水、盤子
? 步驟:
將彩虹糖圍成一圈放在盤邊,倒入溫水至覆蓋糖面;
觀察糖衣溶解后色素向中心擴散,形成彩虹色波浪。
? 科學原理:分子熱運動導致色素擴散,溫水加速過程。
? 視覺震撼:拍下擴散過程,做成延時攝影,朋友圈贊爆!
3. 跨學科“亂燉”,打破知識結界門羅最絕的是把知識串成串。比如“人類能不能徒手打穿地球”,他不僅算你的拳頭有多大力,還聊到地質結構、人體骨骼強度,甚至扯到“如果打穿了地球另一頭的人會不會被吸過來”。這種“跳著思維蹦迪”的方式,讓人發現科學原來是個大迷宮:
物理+生物:用流體力學解釋為什么鯨魚不能像魚一樣快速游動
天文+數學:用概率計算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
化學+歷史:分析中世紀煉金術士的“瘋狂實驗”里有哪些科學萌芽
每個問題都像打開一扇新世界的門,讓你在知識海洋里暢游。
這本書為啥讓人欲罷不能?深扒它的“魔力配方”
1. 治“科學恐懼癥”,專治各種“看不懂”以前覺得物理天文是高冷學霸專屬?這本書用最“接地氣”的比喻搞定你!比如:
用堵車解釋天體引力:行星繞太陽轉就像車流繞環形立交橋
用微波爐加熱類比量子躍遷:能量不是連續變化,而是突然“蹦”到新狀態
用WiFi信號類比宇宙輻射:看不見摸不著,但無處不在
這些“生活化翻譯”讓硬核知識瞬間變親切,連文科生都能秒懂!
2. 青少年看了秒入坑,大人也上頭這本書簡直是青少年的科學啟蒙神器!腦洞問題滿足好奇心,漫畫消解“學習壓力”,實驗讓人想立刻動手試試。好多中學生看完后組隊搞科學社團,甚至把書中的思維方法用到考試里,成績蹭蹭漲。成年人讀了也停不下來,畢竟誰還沒個中二時期的幻想呢?比如書中解答“如果地球被壓成籃球大小會怎樣”,瞬間讓人想起《流浪地球》的震撼場景,但門羅用數據告訴你:現實比電影更瘋狂!
3. 推動科普界“革命”,帶火新玩法自從這本書火了,科普圈全變樣了!現在:
科普節目用魔術講化學,用VR演示黑洞吞噬
學校用AR漫畫教生物,課本配“動手實驗包”
網紅博主復刻書中的實驗,粉絲漲到百萬門羅證明:科學傳播可以很酷很搞笑,不一定要板著臉說教。他甚至在書中發起“科學幽默挑戰”,鼓勵讀者用最離譜的方式解釋一個科學現象,結果全網掀起創作熱潮!
四、隱藏彩蛋:書中那些讓人拍案叫絕的細節
嚴謹與幽默的平衡別看問題搞笑,答案全是實打實的科學計算!門羅說:“我可以胡扯,但數據必須準。”比如計算“牛排烤熟高度”時,他考慮了肉質厚度、空氣溫度、重力加速度,甚至不同牛排的導熱系數差異。每個答案后都附有詳細參考文獻,嚴謹程度堪比學術論文,但表達卻像朋友聊天一樣輕松。
人文關懷與科學哲思書中不止講知識,還探討科學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比如在“人類搬離地球”問題里,他不僅計算可行性,還反思:“如果地球無法承載人類,我們是否該反思自己的發展方式?”這種“硬核+溫情”的視角,讓科普有了更深的意義。
互動性爆表的設計每章末尾都有“試試看”環節,鼓勵讀者自己動手驗證。比如學完流體力學,讓你試試“用吸管吹出漩渦”;學完概率,讓你用硬幣模擬基因遺傳。書中還穿插“思維陷阱”題,比如“如果太陽突然消失,地球多久會陷入黑暗?”(答案是:8分20秒!但很多人會猜錯)這種互動讓閱讀像解謎游戲,根本停不下來。
為什么它永遠不過時?三個“殺手锏”升級版
科學內核超硬核,緊跟前沿門羅定期更新書中的問題,加入最新科研成果。比如最近版本新增了“量子計算機能解出哥德巴赫猜想嗎?”“太空電梯的建造難點在哪?”等問題,永遠與科技前沿同步。
抓住人類的好奇本能,永不過期問題全是人類最原始的“十萬個為什么”:地球為啥轉?人能不能飛?宇宙有盡頭嗎?這種共鳴讓每個年齡層都代入感超強。而且隨著科技發展,書中的一些“腦洞”正在變成現實——比如書中提到的“人造重力”概念,現在已經被用于太空旅行的實驗項目!
培養科學思維,受益終身這本書最厲害的不是教知識,而是教“如何像科學家一樣思考”。門羅解決問題的步驟永遠是:提出問題→簡化模型→計算驗證→反思局限。這種思維模式能讓你面對任何復雜問題時,都能拆解分析,找到核心邏輯。
六、讀者真實反饋:從學生到教授,全員上頭!
中學生:“以前最怕物理課,看了這本書后,發現公式原來這么有趣!現在考試遇到難題,都會用書中的‘分解法’解題?!?/p>
大學教授:“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教學方式,現在我的課堂上多了很多書中的實驗和思維方法,學生參與度暴漲!”
程序員:“書中用計算機模擬解決問題的思路,給了我工作上的靈感,甚至優化了代碼算法!”
家長:“和孩子一起讀這本書,成了我們每周最期待的親子時光!孩子現在總問我‘媽媽,如果地球倒轉會怎樣?’然后自己查資料找答案,學習主動性徹底被點燃!”
網友評論:“這本書讓我明白,科學不是高冷的公式,而是有趣的謎題!”
七、延伸閱讀與影響:一本書引發的科普革命
《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不僅火了,還帶動了“趣味科普”的浪潮:
國內出版社推出“門羅式科普”系列,涵蓋生物、化學、數學等領域;
教育部門將書中實驗納入中小學科學課程,比如“土豆發電”已成為五年級必做實驗;
科技公司邀請門羅做講座,用他的思維方法培訓員工創新能力;
甚至有人評價:“這本書讓科普從‘小眾讀物’變成了‘全民狂歡’,讓科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而是每個人都能玩轉的工具?!?/p>
八、特別推薦:書中實驗的“隱藏玩法”
家庭科學趴:周末和小孩一起復刻書中的實驗,邊玩邊學,培養親子默契;
社交破冰神器:聚會時用“靜電氣球”制造小火花,瞬間成為人群焦點;
科學創意禮物:把“土豆電池”包裝成禮物,附上實驗指南,送朋友絕對驚喜;
職場靈感庫:書中解決問題的跨學科思維,能為工作難題提供新角度。
合上這本書的最后一頁,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嘴角上揚,腦袋里還回蕩著那些“瘋狂問題”的答案。蘭道爾·門羅就像一個手握科學魔法棒的“段子手”,用火柴人漫畫、腦洞實驗和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把硬核科學知識變成了一場歡樂的智力狂歡。
如果你覺得這本書只是一本“搞笑讀物”,那就太小瞧它了。它更像一把打開科學世界大門的萬能鑰匙——當你下次和朋友聚餐時,有人突然問:“如果地球突然停轉,我們會像保齡球一樣被甩到宇宙嗎?”你可以淡定地掏出手機,翻開這本書的“地球停轉”章節,用大氣層撕裂、海洋海嘯、地幔巖漿上涌的“末日級”分析,瞬間讓全場陷入沉默,然后在你得意的笑聲中集體投來崇拜的目光。
或者,當你家孩子半夜突然爬起來,滿臉認真地問:“媽媽,如果把月亮切成兩半會怎樣?”你不再需要含糊其辭,而是可以直接翻開書中的“天體切割指南”,用潮汐變化、引力失衡、環形山形成等知識,給孩子講一個比童話更奇幻的“科學故事”??粗⒆友壑虚W爍的求知之光,你會突然發現:原來當家長也能秒變“科學導師”!
書中的每個實驗都像一顆小種子,悄悄埋進你的生活。比如周末和娃一起用土豆發電點亮小燈泡時,廚房里此起彼伏的驚嘆聲;比如用彩虹糖和水拍出炫酷的“分子擴散延時攝影”,朋友圈點贊數瞬間爆表;再比如用吸管和水瓶制作“永動噴泉”,辦公室同事路過時投來的“你在搞什么玄學”的困惑眼神……這些瞬間會讓你真切感受到:科學不是實驗室里冰冷的儀器,而是能讓你生活充滿驚喜的魔法棒。
更妙的是,這本書會讓你重新審視身邊的一切。下次坐電梯時,你會忍不住想:“如果電梯纜繩突然斷裂,我跳起來真的能逃過一劫嗎?”(答案:不能,但書中會告訴你為啥);看到微波爐加熱食物時,你會莫名聯想到量子躍遷的奇妙世界;甚至走在路上被雨淋濕,都會想起書中計算“雨滴沖擊力”的公式,突然覺得自己像個行走的物理學家!
蘭道爾·門羅用這本書證明了一個真理:科學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壇知識”,而是每個人都能玩轉的思維游戲。他用幽默撕掉科學的“嚴肅面具”,用實驗打破知識的“圍墻”,用腦洞點燃好奇的“火種”。無論你是在校學生、職場達人,還是對世界永遠充滿好奇的“大孩子”,這本書都會讓你在歡笑中不知不覺愛上科學,甚至在某天突然發現:原來自己也能像書中那樣,用跨學科思維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所以,別猶豫了!趕緊翻開這本“科學界的脫口秀專場”,讓蘭道爾·門羅帶著你,在腦洞與科學的碰撞中,來一場酣暢淋漓的知識冒險吧!記住,讀這本書時請備好以下物品:一顆永不熄滅的好奇心、隨時準備動手做實驗的沖動,以及——一顆能承受“知識轟炸”的堅強心臟!
畢竟,當科學遇上幽默,整個世界都會變得有趣到讓人停不下來!
特別提示:讀完別急著收起來,因為書中每個問題都可能成為你和朋友炫耀的“知識彈藥”——下次聚餐如果有人問“牛排掉下來能烤熟嗎”,你就能淡定掏出手機,用科學碾壓全場了!
來源: "桂工"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