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字怎么讀?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圩”字有兩種讀音:① wéi
② xū
“圩”字的含義
土部,左右結構。① 當讀作wéi的時候:表示防水護田的堤岸。
【圩堤】在沿江、濱湖或濱海的低洼地區,用來防澇護田的堤防。
【圩田】有土堤包圍能防止外邊的水侵入的農田。
【圩垸】濱湖地區為了防止湖水侵入而筑的堤。
圩田
② 當讀作xū的時候:表示集市。
【圩場】(xū cháng)集貿市場。
【圩日】集日,也稱為圩期。
江南首圩——大公圩
來到江南,我們常能看到方方正正的稻田。田地如棋盤排列有序,水田縱橫交錯。自古以來,長江中下游一帶氣候溫暖宜人、降水充沛,江河湖泊星羅棋布。想要在河湖縱橫的大地上,養活更多人,與湖爭地,是南方古代先民世代不變的功課。
圩堤,這個讓北方陌生的詞匯,但在江淮地帶,卻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江南,防水護田的堤岸便叫作圩。堤壩合圍,圈出寶貴的土地。水被擋在外面,里面就成了一塊圩田。
大公圩,被譽為江南首圩,也是中國著名的古圩之一。大公圩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境內,總面積363平方公里,圩田31.2萬畝,圩堤長78.2公里,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因圍湖而成的大公圩,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糧食產量高,一直有“圩田收,食三秋”的民諺。
大公圩史稱大官圩,早期由若干小圩組成,從三國、西晉到隋唐不斷擴展,直至宋代最終聯圩成大官圩。聯圩后的官圩內,分布著東西、南北幾道主水系,尤以從烏溪陡門至護駕墩的南北水系——官溝最長。田疇、村舍旁水系縱橫交錯,田岸楊柳依依,儼然一片水鄉澤國之景。
然而,在開拓田地的同時,因圍占河湖造成的水患之災也不時發生。今天的人們學會了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尋找平衡,不再對湖泊步步緊逼,退耕還湖,而河湖對人類也慷慨地給予了它的饋贈。
如今,大公圩水利工程歷經千年仍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它是長江中下游流域治水史的寶貴遺產,更是“滄海變桑田”的最佳見證。
來源: 中國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