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卻可能在不經意間逐漸蠶食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六年前,剛過不惑之年的賓先生(化名),偶爾察覺到右手有點輕微抖動,但他并未太在意,以為只是壓力大、休息少所致。那時的他上兩班倒的工作,生活節奏緊張而忙碌。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手抖的癥狀不僅沒有緩解,反而愈發明顯,甚至影響到了日常生活和工作。“抖的最厲害的時候感覺能抖起飛,全廠都知道他手抖。”賓先生愛人笑著說道。雖然話語中帶著玩笑,但賓先生心里清楚,這種情況已經不能再拖下去了。于是,他輾轉多家醫院就診,最終被診斷為帕金森病。從那以后,賓先生就一直依靠藥物治療,但癥狀并沒得到明顯緩解,手抖依舊難以控制。
2024年,由于病情不斷加重,賓先生無奈辭去了工作,整日困在“抖不停”的生活里,身心俱疲。然而,他并沒有放棄尋找治療的希望。近日,他來到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神經外科三病區,希望通過專業的醫療團隊找到新的治療方法。
經過系統評估,神經外科教授們為他推薦了**“腦深部電刺激術”(DBS)**。DBS是一種為帕金森病等神經系統疾病“量身定制”的高精度治療方式。它通過微創手術,將一組電極植入大腦內與運動控制密切相關的“丘腦底核”(STN)。然后,通過植入胸前的神經刺激器,持續不斷地發出電信號,以穩定大腦中的異常放電,從而有效改善震顫、僵硬等運動障礙。
在決定進行DBS之前,賓先生接受了多巴絲肼沖擊試驗。結果顯示,他對多巴胺仍有良好的反應,這意味著他是手術的理想人選。手術當天,在局部麻醉與全麻結合下,賓先生順利接受了雙側STN電極植入。得益于先進的導航系統,手術過程精準無誤,每一步都巧妙地避開了重要的腦區與血管。
當術中測試時,醫生剛一啟動電刺激,賓先生右手的震顫便肉眼可見地減輕了,這一幕讓他和在場的醫護人員都倍感振奮。手術非常成功,但這只是一個開始,術后的恢復同樣重要。
術后一周,盡管刺激器還未開機,但賓先生已經驚喜的發現,他的手抖癥狀明顯減少了,他能夠平穩地吃飯、寫字,說話也比術前清晰有力,語速甚至都快了不少。這種現象源于電極植入的微損效應,預示著良好的遠期預后,這一切的變化,都讓他感到驚喜又不可思議。
神經外科三病區主任醫師陳小峰介紹,現代DBS系統早已擺脫早期設備的局限,不僅可充電、可編程,還能通過無線遙控調節參數。未來,團隊會根據他的恢復情況不,斷優化刺激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匹配他的個人病情。
當然,我們也必須清醒的認識到,DBS技術并非“包治百病”,它是一項需要精準調控的長期工程,術后仍需配合藥物治療,并定期隨訪。同時,防感染、監測營養、調整參數等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少。
但對于像賓先生這樣手抖癥狀嚴重、藥物效果遞減的患者來說,DBS手術無疑是一場“遲到但驚喜”的轉變。它不僅為患者帶來了生活的希望,更讓他們重新找回了對生活的熱愛和信心。
陳小峰主任醫師強調,帕金森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病情的忽視和誤判。當出現癥狀波動、異動癥等信號時,就是評估DBS治療窗的關鍵時機。
供稿:張琴麗
編審:宣傳辦
來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