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加速迭代的今天,想象力正日益成為人類區別于、甚至領先于當前人工智能的核心力量。作為一名科幻作者,我的創作始終深深扎根于現實的土壤,卻又力求喚醒人們對想象力價值的重新審視。這種創作思維,也深刻影響著我觀察青少年想象力教育的視角。近期,通過撰寫調查報告、進行深度訪談,以及對湖南科幻生態的持續觀察,能愈發清晰地看到:青少年想象力的培育與發展,不僅關乎個體的成長軌跡,更深刻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創新活力與未來的航向。
青少年時期是想象力最豐沛、思維最活躍的黃金階段。他們如同未經雕琢的原石,心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奇思妙想。每一個看似天馬行空的念頭,都可能在未來點燃創造的星火。正如許多科幻編輯和作家所洞察的,孩童的思維天然排斥定式,他們的想象力如同未經馴服的星塵,只需給予眺望星空的機會與自由探索的空間,便能編織出令人驚嘆的宇宙圖景。聯想到自己的小說創作,我嘗試打破慣常的敘事套路,從一些看似荒誕不經的設定切入,探討深刻的現實議題。這種創作路徑,我認為與青少年無拘無束的思維方式暗自契合。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囊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催生著進化。”當人工智能逐步接管大量重復性勞動的時代來臨,想象力與創造力,無疑將成為青少年未來立足與發展的最核心競爭力。
然而,審視現實的教育環境,青少年的想象力卻時常面臨著被忽視乃至扼殺的困境。在校園與家庭中,孩子們那些古靈精怪的想法,常常因為不符合所謂的“標準答案”,或是被認為偏離了升學、就業的“現實需求”,而得不到珍視,甚至招致責備。這景象,讓我不禁想起我讀小學時親身經歷過的——現實中,一些思維活躍、愛刨根問底的孩子,可能被草率地貼上“愛搗亂”、“不守規矩”的標簽。他們的好奇心被壓制,探究欲被澆滅,獨立思考的空間日漸逼仄。這種追求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無形中將孩子的思維禁錮在預設的框架里,使得寶貴的想象力被推向邊緣。
湖南科幻創作者的生態觀察,為我們揭示了青少年想象力蘊含的巨大潛能。在2024年的湖南科幻作品征集活動中,11歲的趙郡顏小朋友憑借《太空之旅》在青少年組脫穎而出,其靈感巧妙融合了科幻電影的奇思與科技館的見聞,展現出新生代對宇宙星辰那份純粹的童真向往。更有25歲的中學語文教師莫崎逡,其帶領的學生團隊包攬了青少年組多個獎項,形成了獨特的“師生共創”模式。這些鮮活的案例有力地證明:只要獲得適當的引導、真誠的鼓勵和展示的舞臺,青少年便能爆發出驚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這與我創作中堅守的“以真實情感激活虛構世界”理念不謀而合——當孩子們的生活體驗、觀察感悟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發生碰撞,便能孕育出飽含生命力的作品。
那么,我們該如何更好地培育和守護這份彌足珍貴的想象力?學校、家庭和社會,都肩負著不可或缺的責任。
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必須營造滋養想象力的土壤與氣候。教育絕不能淪為單一的知識灌輸場,更要成為實踐能力、問題解決和創新精神的孵化器。我們能夠看到很多有益的探索:有些學校精心設計觀察動植物、動手制作模型等項目,給予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讓想象力在實際操作中迸發火花;一些老師引導學生分析成功的發明案例,開展創意腦力激蕩,比如讓學生想象回形針的無數種可能用途。這些做法都值得借鑒。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創作過程——科幻小說《母塔之下》《長夜未盡》等正是從日常生活中、從細微之處汲取靈感,構建起宏大的系列科幻世界觀。
教育同樣需要這樣的“轉化思維”:將看似尋常的教學場景,巧妙轉化為想象力騰飛的起點。尤為關鍵的是,教師的態度至關重要。欣賞的眼光、積極的評價、真誠的鼓勵,是保護學生想象力幼苗最溫暖的陽光。我們要學會珍視而非否定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妙想,悉心呵護他們的創作熱情。
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想象力的萌芽。小學階段的孩子,腦海中充滿了“為什么”。面對他們的追問,父母若能耐心解答,甚至在未知時坦誠地說“我們一起來查查”,這種共同探索的態度,本身就是最好的榜樣。父母要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大膽嘗試、勇于表達,營造一個輕松、融洽、支持創新的家庭氛圍。多與孩子聊聊科技新聞和前沿發現,有條件的,多帶孩子走進公園、博物館、科技館,用開闊的視野點燃創造性想象的火花。這與作家在作品中塑造“共情型角色”的追求相通——只有在理解與共鳴的橋梁上,內在的創造力才能被真正喚醒并自由流淌。然而現實中,不少父母僅看重物質滿足,一味要求孩子做循規蹈矩的“乖孩子”,這種養育方式容易讓孩子變得依賴、疏于思考,成為想象力發展的無形枷鎖,值得我們深刻警醒。
社會層面,同樣需要為想象力的翱翔提供廣闊的天空和堅實的支撐。我國雖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但青少年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應積極聯動,為青少年創造更豐富的社會實踐機會,提供優質的課外活動資源,讓他們在真實世界的體驗中汲取靈感,放飛想象。同時,隨著科普科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社會各界、各個行業更應攜手努力,厚植科普科幻的沃土,搭建多元的科普、教育發展陣地,為青少年提供展示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廣闊平臺。正如我作為一名稅務工作者,創作了《“未來稅務局”系列》科幻故事,讓現實稅收與未來科幻相結合,展望了未來稅務發展圖景,對“行業科幻小說”進行了稅務探索。讓少年的創意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是社會各界的共同使命。
此外,針對部分青少年“想象力跟不上科技腳步”的擔憂,我們還需著力于科普閱讀的推廣和科幻認知、科幻寫作課程的開發。科學技術知識輸入的不足,以及科幻創作所需的關鍵技能(如科學邏輯、敘事技巧、世界觀構建)的欠缺,往往是癥結所在。大力推廣科普閱讀,能有效彌補中小學科學課程在反映科技前沿動態方面的局限性;整合資源,開發專業的課程體系,向學生推薦優秀的科普與科幻作品,引導他們從閱讀中汲取養分,并著重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才能切實提升青少年的科學想象力與創新能力。唯有打破知識的藩籬,想象力才能真正突破邊界,自由馳騁。
想象力,是驅動創新的不竭源泉。守護青少年的想象力,就是守護人類未來的無限可能。作為一名科幻創作者,我堅信文字擁有塑造現實的力量;而在教育的廣闊天地里,我們更需要用實際行動,為青少年的想象力保駕護航。讓我們以理解之心傾聽,以欣賞之眼看待,為他們創造更多自由揮灑的空間,小心翼翼地點亮并呵護心中那一點點的想象星火。我相信,假以時日,這些星星之火,必將匯聚成推動社會進步與創新的璀璨星河。
(全文完)
筆者簡介:雷虹,男,侗族,湖南懷化人,公務員、科幻作家。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懷化市鶴城區作家協會副主席,魯迅文學院全國稅務系統第二屆文學創作培訓班學員。
來源: 科普科幻雷虹